养育孩子美好的心灵就是“启心”
(2015-08-29 18:43:05)
标签:
育儿心灵的养育启心 |
分类: 我的文章 |
每个孩子都有两条生命,一条是有形的、肉体的,一条是无形的、精神的,他们合在一起,才形成一个完整、丰富的人。
所以父母在养育孩子身体的同时,也要注重养育他们的心灵。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养育孩子的心灵也叫“启心”。
心灵的养育就是为孩子的生命注入个性与思想感情,让他们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与更广大的事物,拥有美好、强大的精神世界。
一个孩子诞生的同时,父母亲也开始了他们人生的新历程,可以说,父母亲是与孩子一起诞生与成长的。
在我们初为人父人母时,没有养育的经验、也缺乏养育的知识与能力,总有一些没有做好的事情、甚至犯下的错误,而孩子却匆忙之间就成长起来了。
我的孩子出生不几天,就生病住院了,出院后他的身体极为羸弱,比同龄的孩子都瘦小,只有因为生病和治疗的经历而过早懂事的心灵在眼神里闪烁着。我为此深深地痛苦,也坚定着养育的信念。我想除了尽快地让他的身体强壮起来,还要养育好他的心灵,让他能够抵御各种困境,拥有美好、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十多年的养育过去了,儿子已经长成了一个身心健康、美好的学子,从事着他热爱的物理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但是生命初期的那些病疼以及我的无知、犯过的错误、没有做好的事情,回忆起来依然使我痛苦、涌泪。而惟一使我欣慰的是:我重视了他心灵的养育。
记得儿子5岁时,我跟他开玩笑,说他有两条命,一条可以坐在家里吃饭、喝水,到阳台上玩拼图、望夜空;另一条可以自由地去穿越历史、周游世界、想象未来,了解更多有趣的事物。
儿子很相信,他把想象与做梦放在一起说:“我有时候能看到我在天上飞,有时候做梦梦到我在姥姥家。”
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两条命,一条是有形的、肉体的;一条是无形的、精神的,他们合在一起,才形成一个完整、丰富的人。所以父母在养育孩子身体的同时,更要注重养育他们的心灵。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养育孩子的心灵也叫“启心”。
经常有家长问我:“你是怎样引导孩子学习的?”
“我基本上没有怎样管他在学校的学习呢,我只教他懂事,懂自己、懂环境、懂别人。教他理解自己的成长与责任,理解父母的疼爱,以及学校与他成长的关系,他就知道自己好好学习了。”我回忆着儿子在小学、中学的经历,他从来都对学业充满了兴趣,也总是班里、学校里学习最好的。他主动去学习、并且会想办法学好,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应该做好、也有能力做好的事情。我只是引导他理解奇异的自然现象,理解人们不同的生活,引导他形成人生的感情、责任与人生的观念。七岁的一天,他读了伦琴、居里夫人的故事,认真地告诉我:“妈妈,我以后也要把自己的发明无偿地让人们使用,不要专利!”
“很好孩子,那你就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有能力去发明人类需要的东西。你对人类的贡献,一定会得到人们的敬重。这种敬重,会让你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你也会因此而拥有很多的幸福!”
这以后,这个人生的目标就深埋在他心中,一直激励、推动着他,他顺利地进入了北大,选择了物理专业,都与心中的这个目标有关系。所以他已经能够为了这样的人生“自我教育”,基本上不怎么需要父母、老师的管理了。
所以,浇树要浇根,父母们养育孩子也要养育根本。
而心灵就是孩子们的根本,他们要靠心灵去理解世界,去分辨是非,获得技能、智慧,去感受和适应环境,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心灵不仅在遭遇困境的时候,能够让他们躲避危险,沉定平安;也能够让他们去感受生存的不同,发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幸运与幸福。
启心是如此重要。让人类逐渐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生物的,不是庞大的身躯、锋利的牙齿、奔跑的速度,而是我们最重要的大脑,是大脑产生的心灵智慧。苏格拉底得知有人控告并要捉拿他时,对身边的弟子说:难道我们的思想比军队还强大,使他们这样害怕?”
心灵产生的思想、感情与智慧、力量,确实经常比军队强大,甚至比世界上其他的事物都强大。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也基本上在于心灵的不同,心灵让每个人的行为不同,也对别人的行为产生着不同的感受。所以漫长的历史中,有了不同的芸芸众生,有了发现了力学定律的牛顿,也有了残害犹太人的希特勒,有了十多年坚持在山区贫困学校为孩子们上课的女老师,也有了十几岁就在电梯里随意踢打一个陌生幼儿的女孩……
心灵的养育就是为孩子的生命注入个性与思想、感情,让他们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与更广大的事物,以及自己与广大事物的关系,拥有美好、强大的精神世界,能够更好地生存。
在做母亲的日里夜里,我写下了这些手记,记述了儿子从出生到进入小学的一些经历,他的发育,他幼小的需要,他与父母的互相影响以及父母对他懵懂生命的一一引导、帮助,同时还有我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很多无知、错误。这些生活是真切的、难忘的。我从中体验到了很多甘苦,也从中理解着生命的真实存在与意义。在儿子第一次背着他的大书包独自上学那一天,当他走出家门,走下弯弯的楼梯,走到拐角处,走到我看不见了时,我觉得身心仿佛空了,成了一张养育过的母亲的壳。我倚在门边,看着孩子走去的方向。我站在这里,是孩子童年的屋子和故乡呢。
每一位父母亲的每一个孩子也许都是这样长大的,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与规律,愿我的这些手记,能够给做父母亲的一些实用、有益的帮助,或使他们深情地回忆起那些养育孩子们的辛苦但是美好、幸福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