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食物是基础寄托着无私的奉献与深爱 |
分类: 我的文章 |
每次回北京,母亲总要去买一些葡萄、火龙果、芒果、荔枝等让我带上。母亲年迈了,她能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了,能够买到的好东西就是这些水果了。
“你再别买了,北京到处有呢。”我这样说着母亲。
但我也总是在儿子回学校的时候,让他带上几块家里的煮牛肉、炸鱼、巧克力等,他也是不肯带,我有时就偷偷塞进他的书包里。说起来,我让孩子带的这些东西也是食物。
食物?莫非天下父母们习惯给予孩子的都是食物?我认真地思想起这个问题。
食物一直是生物生存的第一所需。
在生物的世界里,父母养育后代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提供食物,为他们哺乳、喂育、外出觅食。大树上的雌鸟与雄鸟轮流着外出,衔回昆虫喂进雏鸟的嘴里。人类的那些贫困的父母能够一日三餐,为成长中的孩子摆上充饥的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就更辛苦不易了。在食物缺乏的时候,有些父母都是在孩子吃尽食物以后,自己只喝上一碗白水。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父母有七个男孩,要填饱这一群孩子的肚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每天都艰难、忙碌得像打仗。父亲一早就为一家人出门谋生去了,母亲艾达与奶奶则开始制做黑面包、挤奶、煮土豆,还要吩咐一个个孩子去打草、喂牛、铲粪、读书。等到中午,把食物摆上一张长桌子,饥肠辘辘的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大人们也都筋疲力尽了。有食物的时候还好,食物不足的时候,艾达看着营养不良、不时生病的孩子们,心里就像刀割一样难受。艾森豪威尔好几次看到母亲都要因为饥渴、劳累晕厥过去。
即使在经济富裕的家庭里,要让孩子吃得安全、均衡、营养丰富,父母也得费很多心思,甚至亲自下厨,佣人、保姆只会管着做饭,他们不会担心你的孩子成为小胖礅,或者吃出高血压、糖尿病来。
孩子们很快就会成长起来,他们开始到外地求学、打工了。这时候,每当他们回到家里,父母亲的首要事情,依然是为他们做好饭吃,即便是那些留学在外、吃惯了西餐的孩子归来,父母们也搜肠刮肚地回忆他们童年时喜欢的食物,一样样地端到他们面前。
一位中国的父亲,去美国看望儿子一家,大包小包地带足了儿子童年时喜欢吃的食物,还带了些精心挑选的花椒、姜粉等调料,准备到了那里,给儿子、儿媳、孙子做上一大桌子中国菜。到美国的第二天,儿子、媳妇上班以后,两个老人就忙碌开了。儿子、媳妇下班回来,丰盛的饭菜已经摆到了眼前,但儿子尝了一口说:“爸爸,在国外这几年,我已经习惯了西餐了,你做得这么油腻,谁吃啊!”小孙子也吃不下中国饭菜,儿子、媳妇竟然带上孩子出门吃西餐去了。
在我长大成人走向了远方的记忆中,每次回去看父母,他们也总是忙碌着买菜、切肉,包饺子,做我童年最喜欢吃的食物。而在离家的时候,总是天还未亮,就听到了父母蒸、煮、煎、炒的声音,他们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食物都让孩子带上。
我每次带回来的水果,一路巅簸之后,都不再新鲜……但这是母亲的心意,它们寄托在这些食物上。而除此之外,已经年老并且简朴了一生的母亲还能为儿女们做些什么事情呢?还能有什么最好的东西给予他们呢?
有一则这样的公益广告,它一定是一个事实的记录:一位已经老年痴呆的忘记了很多事情的父亲,在餐桌吃饭时,却把盘子里剩余的两只饺子装进了口袋,边装边肯定地说:“我儿子小时候最喜欢吃饺子了!”
一位96岁的老母亲,在 40℃的高温下,顶着烈日,辗转村镇为常年在外奔波劳碌的儿子买鸭子炖汤补身体,最后晕倒在路边。清醒过来以后,她还是紧拽着装鸭子的口袋。岁月虽然带走了她的黑发、健康乃至记忆,但带不走的,是她对儿行千里的担忧。
我癌症晚期的老父亲,有一天悄悄地在厨房里忙碌了一下午,做了一桌子的饭菜。那是父亲最后一次为我们做饭,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他要尽力为子女再做一点事情。
每想起这件事情,我就会禁不住泪水汹涌。
哺育孩子,不只是父母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给予的本能了。这种本能衍生着人类无私的关爱与恒久的奉献。
当父母年老了,没有什么能力了时,他们依然深爱着我们,我们一定要理解他们。在我们年幼懵懂的岁月,一顿好饭就能够让我们满足和快乐起来。在父母亲老年的岁月里,也理解这种通过食物表达的深爱吧,它们看起来简朴,却是漫长人生的基础与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