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小众文艺片《隐入烟尘》引起网络上纷争不断。
在说这部电影之前,特别想提和这部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拍摄手法非常近似的另一部电影《树先生》,当时一看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仔细再看就五味杂陈。联想到《隐入烟尘》,发现很多欣赏者共同的点就是:真实。但当年的《树先生》可没有《隐》这么幸运,只有区区的200万票房,让这部王宝强封顶之作成了叫好不叫座的伤心之作。
作为票房过亿的小众电影《隐》,描写的其实在当下中国农村中是非常边缘的人物,作为家中老四马有铁,在家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老实、本分、自卑是他身上的社会标签,当然他这样的人,在中国家庭中其实也是基本处于最底端不受待见的地位,至于为什么这样一个年纪不算老,但却非常佛系的固守原地的原因,电影中没有交待,可能从他的性格体现中也可以感觉到他不适合去闯荡远方。因此,人物悲剧是从一开始他的不变就注定了结局,那怕生命中给他带来了一个搭伙过日子的曹贵英,算是点亮了他的生命之光。然而共同的遭遇让两个人在抱团起暧的过程中,产生了生命的共振,但最终也架不住现实的残酷,一个溺水而亡,一个因生命之光陨灭而黯然退场。这样一个小人物,特别是社会边缘人物的悲惨命运,让很多在社会现实挣扎的打工人产生了共鸣,他们纷纷代入其中,与剧中人物同欢同哭。这也造就了文艺片的票房记录一亿多。
如果说电影是用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去描述主人翁,并剖析主人翁命运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通过人物的性格悲剧的不可避免和命运悲剧的塑造,那将会成就这部影片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文艺电影的典范之作。可惜,这部影片的所谓真实,只是在卖惨,并通过镜头用一种对比的手法,营造出主人翁善良无善终,周遭人刻薄势利无人性的氛围。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就不错,不然也不可能在国外入围多个电影节,因此,他的营销很成功,不然无法解说一亿多票房的成绩。
关注小人物,是很多具有大爱之心的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良心。但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构,并一分为二的去描写,这才是他们要好好思考和急切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不亢不卑、不捧不黑、客观公正,这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艺术素养和政治素质。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导演能拍出真正反映民生、民心的良心之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