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老头玩老头(6)-“刀梅”镜头里的故事。

标签:
英国刀梅电影头老头玩老头散景徕卡 |
分类: 纪实详拍 |
(一)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我揣着GR“扫街”,在一家新开业的购物中心里,拍下了几张员工的照片。
当我再一次去那里,给他、她们送照片的时候,我随身相机的挂机镜头是英国“刀梅”。
而此时转接后的“刀梅”,等效焦距50mm左右,正好可以试一试人像:
他,河南陕县人,50多岁,3个孩子都已经成家,其中一个孩子在这座城市开出租车,他和老伴就来到了这里。他在这座购物中心找到了一份保洁员的活儿,老伴带孙子做饭。
他接到照片后非常高兴。他说:你当过兵,我只当过民兵;你是老兄啊,我给你敬个礼吧......我俩聊天说话间,“刀梅”就在不经意之中把他收了进来。
他告诉我,三门峡那里的农村比较穷,家里有10多亩地,自己种,不挣钱,很辛苦,现在租给种植大户,他也就不用急着回去了......。
从这张照片可以感受到,用“刀梅”拍人像,柔和,但不失纤细;1.9的大光圈,写实又写意。
其实,面对面的去拍人物,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你尊重他,他就不会排斥你;你和他聊天,他就不拘谨。比那种肆意强拍,长焦偷拍,要更加自然平和。
是的,拍摄人文题材,要有“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了解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她,河南通许县人,两个孩子的妈妈,大的儿子9岁,小的女儿7岁。她说,两个孩子在老家由婆婆带,村里的男女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老人带着留守儿童的现象,目前还比较普遍,特别是不富裕的地区。
她上面这张照片,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拍摄的(见下图的场景),足见英国“老头”的功底。
出来碰到婆媳俩摆的水果地摊,我边购买水果,边给她们照相:
老人告诉我,她们是夏庄的,自家种的水果、南瓜,坐长途公交到这里来试着卖卖,第一次。
这里写字楼林立,中午时分,白领们出来买午饭,透透气,不过,来买水果的真不多。
英国的电影镜头,中心成像非常扎实,我体验“刀梅”,确实如此。
据说,德国人的制镜技术,还是从英国人那里学来的。开句玩笑的话,那英国人就像是猫,爬树的本领没有教给老虎----德国人----因为英国的电影镜头比德国的那些名镜还要技高一筹。
(二)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电影镜头“刀梅”(
这是镜头的正面。我们可以看到,SUPER-SIX字样----标示这是“刀梅”中的极品
。
用德国原产的路华仕转接环,转接在A7R 2
上,大小匀称,真的是“天仙配”。突出的那一圈粗锯齿状的是对焦环,使手动对焦时握的更舒服,更顺滑。
这是镜头的尾部,改口为徕卡M 口。关于镜头的具体数据和转接时相机的设置等等,我在图文的最后来说明。先照顾一下大多数人----想看图文故事的朋友们。
(三)
用“刀梅”街拍,可能大材小用了。不过用“刀梅”来记录----就全当来拍电影纪录片吧。也是若干年后回看这一段社会的真实记录----毕竟,“记录”是电影和摄影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这座城市新建的、漂亮的公交车站,有人居然就在上面大笔一挥。说实在的,“刷卡点低”----我不懂这四个字的含义。但是,我能够感觉到这是不合规或者不合法的事情。
你看他,写在哪里不行啊?非要靠近这满满正能量的公益广告----难道这是一种“新风”?难道这是一种“中国精神”?它可能属于“中国文化”的糟粕吧。
路边的公共长凳,大有与发达国家接轨的趋势,文明,博爱,政府公共服务的理念,被这个“办证”搞得有些乌烟瘴气----公开造假,不是吗?
虚化背景中的匆匆步伐好像在说:还是应该穿着干干净净的鞋子走正路啊!
用石材铺就的人行步道,应该算是很讲究的了,恐怕在北京上海也不多见。然而,粘附力很强的小广告十分抢眼----“公章”啊!私人可以随便拥有!大庭广众之下,也忒大胆了。不仅挑战了做人的底线,更是挑战了法律的底线!
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啦?
这个小广告就更多了。前面刚刚被清除,后面跟着又贴上了----玩猫鼠游戏一样。
公然注明“有学生妹”、“全套服务”----完全是丧尽天良!
我们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中国,发生在一座副省级城市,发生在公共空间的大庭广众之下。
路边电信系统的设备上也没有幸免,“美女服务”、“宽带专家”----“宽”衣解“带”的专家吗?愤怒和悲哀中,令人苦笑!
这个色情广告虽然很小,但是很“现代”----用手机微信扫一扫这上面的二维码就行了,真是道道越来越多,花样越来越新。
拍下这张照片,得益于“刀梅”镜头的近摄----20公分。如果是徕卡M头,蔡司ZM头,最近拍摄距离均为70公分左右。而索蔡的55mm/ f 1.8最近拍摄距离也为50公分。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电影镜头表现更近的人物特写所特需的吧,肯定设计制作的难度不小。
(四)
大玩家们都说,散景、焦外是这支镜头的重要特色,而且与众不同。我的水平完全没有资格来做评说,我只能是在把玩中去学习,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不仅是焦外散景之美,而且色彩很精准,也很独特,似乎能够感觉到电影的味道。
旋转的散景也是“刀梅”被追捧的重要因素。雨天夜晚,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时,透过座驾前风挡玻璃,随手拍了一张。
电影镜头是工业品,不惜用料,因为电影拍得越好,票房卖的越好,收回这镜头的成本,根本不是难事;而照相机是民用品,只好在价格与品质上折衷妥协追求最大化。因此,电影镜头超过相机镜头是正常的事情。
(五)
一辆小面包车,车的后部改造成一个灶台。西安小伙来到这座城市已经7年了,娶了沙子口的女孩,育有一个不满两岁的儿子,靠着这份营生持家度日。午饭时节,写字楼的许多人到这里来解决“肚子闹革命”的问题。
“灶台”上琳琅满目,品种繁多,还可以微信支付呢。
看看上面的价格表,你可以大体知道,谋到一份工作的年轻人,收入并不高。正在长身体,爬上坡的他(她)们,以此填充裹腹,实在有些不堪。
何况就业市场低迷呢?我们靠什么拉动消费啊?!
那些新开张的SHOPING MALL,除了吃饭的地方有些人外,其他店铺,包括大牌奢侈品,真的是门可罗雀。
(六)
重阳节,也是登高节。计划是带着“刀梅”到山顶试一试“风光”接片。那天上午艳阳高照,不适合拍;等到下午吃力费劲地爬上山,可惜老天又不给脸。
站在山顶,向北,画面左上方的太阳藏在云层里,怎么也出不来。不能再等了,我抓紧天黑前,竖拍了5张接片。好歹体育场的白色顶棚和照片右侧高楼,还有一点受光的面积。
通常都是用“标头”来拍接片的。等效51mm焦距的“刀梅”,非常适合拍接片。因为高解像力的电影镜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了电影的恢弘场面而生的。想想也是,要把电影胶片投射到巨大的银幕上来观看,一般的水准难以企及。因此,用“刀梅”拍接片,就像电影摄影师从左到右扫个全景一样,真爽。
向东南,海中的“石老人”隐约可见;远望最东边,是崂山及其余脉。环抱在这群山起伏连绵的U型“太师椅”圈里,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大片新城已经崛起,风水宝地啊,谁不愿意国泰民安,谁不希望百姓幸福呢?!
度过这艰难的转型期,闯过这改革的深水区,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世界进步的必然!这是人类文明的必然!
这是大趋势啊!
这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感谢)
把玩相机镜头,很难绕过徕卡、蔡司这两座大山。然而,古语说得好----“山外有山”----在无反相机转接“通吃”的当下,电影镜头就是一座座新的大山,而英国的“刀梅”就是其中的一座“金山”。由于产量较少,存世品相好的二手价被炒得极高,动辄数万元,甚至近十万元。
感谢资深徕卡玩家JJL老友的信任,使我有幸走近“刀梅”,品味这透着皇家风范的英国“老头”,并交出了这篇不及格的作业。
(后记)
喜欢摄影的朋友,还可以继续往下瞧瞧,有些细节的东西分享给你:
这支“刀梅”电影头焦距为32mm,最大光圈为1.9。
转接到A7R2上,需要进行两步设置。
第一步,首先找到菜单中的“steadyshot设置”,然后选“steady焦距”,然后选“32mm”;
第二步,找到菜单中的“APS-C/ super 35mm”,打开后选择“开”。
因为35毫米电影画幅约是照相机全画幅的一半,而16毫米电影画幅比现在4/3系统还要小,因此镜头的像场只能覆盖APS-C画幅,所以在全画幅的A7系列上要做以上的设置调整。
这样,“刀梅”转接在A7R2上等效51mm焦距,在RAW格式上拍摄,出来是18.7MB左右,5168×3448像素,大约1700万像素(原机身压缩后的RAW为43.2MB左右),应该说,完全够用了。其实,要从拍接片的角度来讲,我宁可选择APS-C画幅的设置,否则电脑接片的时候真的会很吃力。上面我拍的5张接片,就算每一张接片多重叠一些,起码也有1000万像素,那么这张接片就达到5000万像素左右,相当于中画幅后背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