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2016-07-13 10:25:15)
标签:

栀子花

浦口响堂村

朱家骅

赤壁路17号

参军

分类: 纪实详拍
“粽叶飘香”刚刚淡去不久,紧接着的南京城里,又开始了栀子花香。顺着花香,我找到了浦口老山脚下----原来,南京城里百分之九十的栀子花,都源自于这个仅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响堂村”。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卖花姑娘”(da sao 和 da ma)的花篮,游走在街头巷尾,芬芳到千家万户,那飘逸着沁人肺腑的特殊清香,似乎已成为六月里南京人的情怀和“时尚”。甚至影响到了“外乡人”----因为有一位曾经在南京读大学的青岛女孩儿ZT就对我说过,她----特别喜欢栀子花。

响堂村坐落在郁郁葱葱的老山之中。这是村子南边的水库。顺着水库向北攀过一个山头,响堂村就隐藏在这里面。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上午,村子里非常安静。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好客的男主人老孙把我迎了进来。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我迫不及待地问起栀子花。他笑着对我说,他家有好几块地都种了栀子花。我跟着他,穿过堂屋,绕过后院,顺着坡地,这绿油油的一片映入了我的眼帘。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他一边领着我看,一边顺手摘花。当我走近了才发现,那与嫩叶一样颜色的花蕾,黄里透白,漫山遍野,含苞欲放。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他说,就是摘这样的花。否则卖到交易市场的时候,花就开了,小贩就不愿意要了。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老孙说,种花人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天刚亮,就抓紧摘花,大约干三四个小时。摘不完的花,上午大太阳一晒,很快就开花了。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他摘了一些已经开花的对我说:给你带一些回家......。质朴的笑脸,似乎透着像栀子花一样洁白的心灵。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照片右边的两层小楼就是他的家。远处可以看到群山环抱的情景。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吃完早饭,主要的任务就是捆花。5支花一捆,然后紧贴阴凉的地砖摆放,上面盖着湿布保鲜,一直忙到中午。然后下午四五点钟到交易市场去卖。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老孙说,他今年60岁,有两个儿子,孙子就在村里上幼儿园,全家人都居住在一起。


他告诉我,这个村子的人大多是迁徙过来的,涉及到五六个省。他的父亲是1937年跟随他爷爷从山东枣庄逃荒到这里的,刚刚安顿下来不久,就听到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他们一家又逃回了老家,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响堂村......,繁衍至今。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上下图是他家的灶间和饭屋,这饭桌还是麻将桌呢。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

我们说着话,女主人骑着摩托车回来了。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她到艾蒿地里去除草了----我很诧异,艾蒿不也就是草嘛。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女主人告诉我,每年的端午节前夕,把艾叶卖到城里去,也是她家里的一笔重要收入。因此,这艾草是专门种植的。


哇,真是----又种花,又种草----又卖花,又卖草啊!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那天气温有30多度,脱去外衣,才看出“汗滴禾下土”的真容,还有那烤红的面颊。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快到吃午饭的时候了,我们要告辞了。我问他们吃什么,女主人说,很简单,吃面条。每天的“大餐”是晚饭,因为儿孙两家五口人都回来了。

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说到栀子花,其实在我的记忆中是有情结的。


我认识栀子花,大约是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家住在赤壁路17号,这是当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寓所。那个院子很大,南边有水池喷泉,还有玻璃花房和水井,水池南边有两大簇栀子花......。每到开花的季节,我们家的保姆阿姨就会采摘一些,挂在我们的蚊帐里----夜晚,花香伴着梦乡,从少儿到青年......。


院子西边与牯岭路连接,而牯岭路由北向南,串起了西康路、珞珈路、颐和路、灵隐路、普陀路、莫干路和宁海路。我从小学到中学,每天在这里穿行而过,直到1968年春参军----那都是后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