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香满金陵(上)。

标签:
栀子花浦口响堂村朱家骅赤壁路17号参军 |
分类: 纪实详拍 |

“卖花姑娘”(da sao 和 da ma)的花篮,游走在街头巷尾,芬芳到千家万户,那飘逸着沁人肺腑的特殊清香,似乎已成为六月里南京人的情怀和“时尚”。甚至影响到了“外乡人”----因为有一位曾经在南京读大学的青岛女孩儿ZT就对我说过,她----特别喜欢栀子花。


吃完早饭,主要的任务就是捆花。5支花一捆,然后紧贴阴凉的地砖摆放,上面盖着湿布保鲜,一直忙到中午。然后下午四五点钟到交易市场去卖。

---------------------------------------------------------------------------------------------------------------

老孙说,他今年60岁,有两个儿子,孙子就在村里上幼儿园,全家人都居住在一起。
他告诉我,这个村子的人大多是迁徙过来的,涉及到五六个省。他的父亲是1937年跟随他爷爷从山东枣庄逃荒到这里的,刚刚安顿下来不久,就听到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他们一家又逃回了老家,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响堂村......,繁衍至今。

上下图是他家的灶间和饭屋,这饭桌还是麻将桌呢。

她到艾蒿地里去除草了----我很诧异,艾蒿不也就是草嘛。

女主人告诉我,每年的端午节前夕,把艾叶卖到城里去,也是她家里的一笔重要收入。因此,这艾草是专门种植的。
哇,真是----又种花,又种草----又卖花,又卖草啊!

那天气温有30多度,脱去外衣,才看出“汗滴禾下土”的真容,还有那烤红的面颊。

--------------------------------------------------------------------------------------

说到栀子花,其实在我的记忆中是有情结的。
我认识栀子花,大约是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家住在赤壁路17号,这是当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寓所。那个院子很大,南边有水池喷泉,还有玻璃花房和水井,水池南边有两大簇栀子花......。每到开花的季节,我们家的保姆阿姨就会采摘一些,挂在我们的蚊帐里----夜晚,花香伴着梦乡,从少儿到青年......。
院子西边与牯岭路连接,而牯岭路由北向南,串起了西康路、珞珈路、颐和路、灵隐路、普陀路、莫干路和宁海路。我从小学到中学,每天在这里穿行而过,直到1968年春参军----那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