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着大都市的劳作者:磨刀人。

标签:
劳作者大都市郯城磨刀人gr |
分类: 人文抓拍 |
顺着声音,我来到磨刀人跟前,正巧他刚刚接到了“生意”,正巧我随身带着GR,因此,也就有了下面这篇图文故事:
“两把剪刀”?磨刀人接过来,一手一把端量着。
右手摇起砂轮,左手拿着剪刀,先用砂轮粗粗地打磨着。
然后在细磨刀石上面,反复地研磨。
用刷子沾上水后,擦去剪刀上的磨刀砂浆,再继续磨。
趁着他干活儿,我主动与他攀谈。你看他,仰着头,很高兴地与我聊起天来。
----“哪里人啊?”
----“临沂郯城”。
他告诉我,家里有一亩多地。种一季麦子,再种一季玉米,如果风调雨顺的话,刨去种子、农药和化肥,纯收入也就1000多块钱。
家里的农活不忙的时候,他就到青岛来磨刀挣钱。家里交给老伴儿来操持(还算是分居两地呢。)
在青岛,为了省钱,他和别人合住,月租费300元,只能是条件比较差的房子了。
能挣多少钱呢?磨剪子和菜刀,平均15元左右一把。
每天能磨5至10把左右,周末或者好的时候,能磨到10把到20把。
我还真没有想到,在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环境中,还会有这么多人去磨剪子和磨菜刀。
这时候,有人拿了一把菜刀,要换一下刀把。我非常好奇,哦!磨刀人还有这项“业务”?
从拆卸旧的刀把,到更换新的刀把,我饶有兴趣地拍下了它的全过程:
看着菜刀这“沧桑”的“面容”,一看就知道是有了年头了。主人这么恋旧,里边一定有故事。
更换刀把完后,年逾古稀的菜刀主人说,这把菜刀是当年结婚时置办的生活用品,一直用到现在,还很顺手,换过几次刀把,每年磨上一次,挺好用的,确实舍不得丢掉。
是啊,五十年!半个世纪!这把菜刀早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服务了三代人的吃喝,见证了从缺粮无荤到天天“过年”的巨大变化,这把刀,仍然坚守在厨房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
我在想,人类越是进入现代化,许多物品的“周期率”就越短。你看,这几十年来,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洗衣机等等,我们不知道更换了多少代,电脑、“大哥大”一眨眼功夫,又进入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时代,它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正在颠覆人们的生活,渗透到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
然而,传统,传统的家庭,传统的家什,它最有生命力!传统,传统的传承,传统的文化,它靠的是具体的器物来得以体现。
不是吗?!
如同这把菜刀,还有刀上那老字号商标铭记一样,尽管岁月磨砺,但是,它依然清晰可见!它依然与时代同行!
老人让孙辈双手递上钱......我想,这也是在教育孙辈,尊重这些生活底层的劳动者;这也是让孙辈把家传的“宝刀”传承下去吧......我从心底里为这位老人“点赞”!
该吃晚饭了,磨刀人收工了。
全部干活儿的“家当”、全部挣钱养家的“本钱”,就放在这辆摩托车上。
望着他即将离去的身影,我在想,还有多少家庭,在使用这样传统的剪刀和传统的菜刀,特别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结婚成家,要么动辄就是“双立人”,或者几乎自己小家庭都不开伙。
而他----他们,作为支撑着大都市的劳作者----这磨刀人,还能存在多久呢?!
如果您需要更加清楚地查看图片,可以点击图片,前后翻看,如同看幻灯片一样;
如果您有微信,可以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可能更方便您的浏览、阅读和分享。谢谢!
如果您喜欢,请您点击屏幕右上角┇,可以“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您愿意,请您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点击屏幕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再点击“关注”即可。这样就可以给我留言交流,还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来阅读我过去的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