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31年,岁月沧桑,改朝换代,历尽83载风风雨雨……;
它,是当年远东最大的体育场:紫金山南麓的“中央体育场”。
甲午仲夏,游拍在这里,感觉有些冷清----特别是与南京举城上下,热火朝天迎青奥相比……。
不过,那天正巧“梅姑娘”休息,雨后天晴,暑湿蒸腾,但是难得的蓝天白云……。

P1:从南京体育学院大门进入,迎面就是体育场的大门牌楼。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杨廷宝大师设计,1931年5月10日奠基,当年竣工。

P2:“中央”两字十分醒目。是啊,在中国能够称为“中央”和曾经成为“中央”的地方不多吧。只是南京人好像比较淡定,“多大的事啊”----好像没有因此而显现出那一点儿“首都人”的傲气。
P3:整个体育场南北走向呈椭圆形,这是和上图对称的“东大门”。从这里向东,现在改造为“中山体育公园”。
P4:近看这大门牌楼的石柱,特别是石柱顶部圆柱的祥云纹饰,和不远处的中山陵牌坊,风格相似,韵味协调。
P5:绿茵的草地,种植的是南京人所说的那种扒根草。占地77亩偌大的场地,空无一人。
P6:水磨石的地面被时光打磨的锃亮,拱形的钢制大门,依然坚固在用。
P7:这是进入体育场的正门通道,上面是主要宾客的参观台。
P8:虽然不能掩饰岁月“雕琢”的痕迹,可这城堡般的墙体,石刻细腻,真材实料,依然可以让后人赞叹。
P9:圆窗很有味道,石窗框严丝合缝,虽然油漆剥落了,估计这木头窗户应该是“原配”。
P10:可以容纳6万人的看台,这些年已经被冷落了。江南梅雨天的青苔,似乎诉说着什么……。
P11:这是东边的贵宾参观台。顶棚漏雨顺着台阶流淌,但是依稀可以想见当年“高朋满座”的气派。
P12:从门楼向北探出身子,收入镜头的远处,是蓝天白云下向东延伸的紫金山山体。
P13:很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配上当年的竞技运动,还有这响亮的名称:“国术场”。现在不知道对应的是什么体育项目。
P14:这是整个游拍中第一次遇到这么多人,赶紧按下快门。可以看出,这里的“篮球场”和南面的“国术场”是对称而建的。
篮球起源于西方,但是这“篮球场”的牌坊似乎完全是中式的。我敬佩杨廷宝大师,虽然留洋归来,但是它的设计风格,总能把中国元素发挥的恰到好处。
P16:体育----“体”和“育”密不可分。恰巧在“中央体育场”五个金色大字的“育”字上,我拍下了南体三学子在探讨学业时的瞬间。

P17:读书育人,一个人的苦读,可能是枯燥的;但是他可能从此迈上世界奥林匹克事业的领奖台。

P18:站在中央体育场东大门牌楼的贵宾参观台向东拍摄,中山体育公园的草坪湖面尽收眼底,原来的“东西洼子村”已崛起一片楼房。

P19:晌午时分,沿着林荫道离开南体。
俨然回首:80多年前种下的法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80多年前建成的体育场透过巨大树冠仍然矗立;
它似乎在告诉人们:远东最大体育场没能铲除“东亚病夫”的耻辱,醒目的2014南京青奥的标牌在宣告----今天的中国,已经傲立于世界!
就在南体的南面,一座新型的购物休闲城刚刚开业;饥渴难捱,阵阵美味随风飘来……
邻近地铁2号线“钟灵街站”,加上3张照片,也算是给朋友们来点儿“攻略”吧。



午饭过后,已是下午时分,该到中山陵11号疗养院去陪伴92岁高龄的妈妈了。正因为如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幸让我经常游走在这里,用镜头记录着钟山风景区里的点点滴滴……。
如果您有微信,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随时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同步的博文,可能更便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