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红宝书”在这里…...

↓P4:巨大的空间里,这样卖书的店家确实不多见。

↓P5:人性化的布局,好像是图书馆的阅览室,随手拿一本就坐在舒适的沙发上阅读。

↓P6:茫茫书海,攀坡而上,地上虽有双黄线,但阅读没有禁区…...

↓P7:各种观点、各种流派,让读者去辨别…...

↓P8:不仅卖书,还卖书包…...

↓P9:不仅卖书,还出售有关书的“外围”商品。

↓P10:而这些各类商品饰品,读书人、特别是年轻人格外喜欢。

↓P11:“这……不错…...”

↓P12:时尚的小伙子在寻找什么…...

↓P13:时尚的女生为自己拍照…...

↓P14: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两位同学时,她们很愿意留下瞬间的记忆。

↓P15:低着头的6女生----3人看手机,3人看书。微信微博时代,可见一斑。

↓P16:看到这个场面,好像是大学图书馆。

↓P17:我真的怀疑,这书店会赔钱吗?是买书的人多?还是看书的人多?

↓P18:一盆小小的绿色植物,可见店主的思维细节和理想空间。
前面有一篇专门拍摄的图博:
南京老第二机床厂的最后时光
(2014-03-14
16:26:05)
答XUJIAN
2014-03-23
一
我于1970年1月进二机床,先在二车间做车工、镗工近4年,1973年底到五台山挖防空洞近2年,1975年进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学习3年多,1978年10月留校任教4年,直到1982年9月因学校合并而离开工作了13年半的工厂。
二
进厂伊始,三点印象。一是厂级,二机不同于大机(南京机床厂),二机是地方国营,县团级,同在市机械局辖下,汽轮、电瓷、大机等国营工厂的领导配备比局长还高。二是厂史,清朝的造币厂,生产大洋;后为公私合营度量衡厂,生产磅秤;再为机床厂,当时主产品正从618车床向3180滚齿机等齿轮加工机床系列过渡,军工生产四管高射机枪。三是厂境厂貌,厂区紧傍水西门城墙和很不清净的秦淮河,周围全是古街古巷,什么“柳叶街”、“颜料坊”、“五福街”、“彩霞街”等等,清晨倒马子时分,各家门口都是等待摇铃粪车的红漆马桶;厂内锯齿形的装木结构老厂房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红砖墙的新厂房(你的摄影如是)参半。
三
计划经济,销路不愁,工厂专心于完成任务,不论政治气候的变换,“开门红”、“大战一季度”、“迎五一”、“双过半”、“迎国庆”、“超额完成今年任务”一类口号,总是年复一年地轮回呼喊。我做工的时候,门洪文、王卫卫、王晓方、秦新华等战友曾到厂里来看过我,卫卫还看了我加工高射机枪螺栓的生产过程。
四
1973年底,响应号召,我报名上五台山挖防空洞。五台山人防工程由市机械局承担,二机床厂的洞口是正对宁海路的那个,近邻的有工装、微分、电瓷等厂的洞口,但记不清楚先锋书店那边的是哪家的了。我在二机工地任喷浆班班长,前道工序是掘进班打眼、爆破,然后由钢筋班出土、圈扎钢筋;我们班的任务是搅拌混凝土、(对穹形纲筋)喷浆、出回填料;后道工序为瓦工班砌墙抹顶。只要在洞内,就有不同的危险,一次塌方,砸伤了上级派来指导工作的技术人员,伤的是腰背脊骨,送进了工人医院,我至今还记得他在痛苦中却又竭力想安慰我们的眼神。难忘的还有,事故传到工厂,“五台山出事了!我们厂有人被砸伤送进医院了!”的消息在夜班的工人中间炸开。我们车间女工小钱发现好姐妹小江躲在一边哭起来,追问下,小江说是为朱会民担心,她刚刚恋爱,还没有告诉大家。
五
我离开工厂后,二机经历过自己的辉煌,成为行业内企业管理标兵企业,厂长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在其后的改革大潮中,经过工人下岗、减员增效、资产重组之后,二机活生生地被资产大鳄“德隆系”空手套白狼装入自己的囊中。后来,“德隆”的经济恶行遭到法律制裁,二机又
“回到人民的怀抱”,归为南京市机电产业集团属下,其主体更名为“南京二机齿轮机床有限公司”,2010年由菱角市66号迁至江宁区科学园醴泉路29号。
六
遵命所述,供编辑参考。昨天陪李文亮外地办事,今日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