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ALPA语录——打开ALPA成功之门

标签:
转载 |
分类: LEICA相关 |
早期的ALPA一直以35mm单反为主业。在经过45年多的经营后,ALPA淡出了市场。时隔八年,它重整旗鼓,凭借创新设计的ALPA 12系列卷土重来。自此,新的ALPA品牌就在中画幅市场树立了牢固的优势地位。ALPA如今的经营者是乌苏拉·卡保罗女士,托马斯·韦伯先生和安德烈·奥达尼先生。
乌苏拉·卡保罗:来自于对各种技术的喜好和钻研,也来自于瑞士工业和ALPA品牌的热爱,尽管它多年来已被遗忘。
你们当初对产品有何期待?
托马斯·韦伯:我们希望能从产品本身,包括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实现最大化的理想。这种对工艺本身的追求已不多见。举个例子:试想想现在还会有哪个制造商倾力推荐诸如理查德·森内特一类的书?恐怕也只有ALPA!
产品的最终效果是否符合你们的期待?
安德烈·奥达尼:是的。任何见过机器的人都会明白。当他们动手摆弄它时,更能感受到这其中的乐趣。
韦伯:起初我们还会听到一些声音,说我们的相机过于精确。作为成像介质,任何胶片在平整性上都无法达到与之对应的高度。但随着第一批数码后背的出现,芯片表面的绝对平整得到了证实。事情就此发生改变。一时间,人们对精度有了更高要求,而我们的产品早在很久之前就达到了这个水平。
ALPA实在不便宜。
卡保罗:的确如此。ALPA是做给那些懂得区分价值和价格的人。
你们究竟是如何定义“价值”的?
奥尔尼:对不少用途来说,一般的大众摄影器材就够用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用途要求所用器材的精度更高,各组件的协调性更强。哪里有这样的要求,哪里就是ALPA的放矢之的。
韦伯:照片的技术水准牵扯到参与过程的每个环节,而恰恰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决定了系统的优劣。这就好比说,即使你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镜头,但使用的滤镜、调焦环、镜头板、机身或者后背不在同一档次,你也得不到好照片,有好镜头也是浪费。
卡保罗:很多人天真的以为,相同品牌、相同型号的镜头,放在其他相机上也一定能收获相同质量的片子。这种认识是对摄影器材的天大的误会。就像之前提到的,决定片子质量的是参与过程的每个环节,是一个整体在起作用。同样一支施耐德Apo-Digitar XL5.6/35mm,放在其他相机上,绝不可能拍出同样的效果——ALPA验证了这一点。
不同款的ALPA外在上各有差异,内在上却保持着明显的关联。这是怎么回事?
奥尔尼:就ALPA的设计而言,外观服从于功能,这是根本原则。除此之外,客户的个人喜好和工程师的主张也要考虑进来。我们的产品就是在各方意见的相互作用下锻造成型的,这也进而奠定了各机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ALPA这样坚固耐用的产品,人们关心一个问题,多年后当需要更换配件时,是否还有可能买到。
韦伯:回首过去,ALPA Capaul & Weber公司的成功故事以延续十载有余。凭此不难相信,未来我们仍有可能保持这个发展势头。
奥达尼:考察近代相机工业的发展史,你会发现,很多著名品牌在一个短时间内相继消失。其他传统制造商,或是被“重新医活”,或是被“重点看护”。就我们的人来看,ALPA没有任何理由不保持乐观,因为我们走对了路。
卡保罗:既然谈到这里,我一定要向ALPA全世界的第一个客户表达谢意,因为早在1998年的时候,人们提起这个问题的频率要比现在高很多。而当初的雷蒙多·德巴东,马格南图片社在巴黎的一位著名摄影师,面对第一台ALPA,只是大致查了一番,就激动地告诉我们:“多少年来,我一直期待这样一台相机的出现——我现在就定上一台”。如今的德巴东先生已经是多台ALPA相机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