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过晚饭,站在窗前,突然发现一抹晚霞挂在西面的天穹上--很抢眼!
赶紧拿上照相机,按上电梯,到达顶层,喀擦……喀擦……渐渐天色昏暗了……
在电脑上整理着一张张照片,才发现这画面还真的挺美,可谓:晚霞绚丽,华灯初上。可是,看着看着,说不出的一种唏嘘堵在了喉咙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9虚岁的爸爸已经躺在病床快2个月了,看来,他很难再坐在沙发上,他很难再走上几步了。他的晚霞、他的夕阳,都展现了相对较长的时光;他的黄昏,他的暮色,都进入了“后傍晚”时辰,渐渐地要走进夜色……走进苍穹……走向宇宙……走向光明了……。
是的,晚霞是夕阳的美好昭示,但夕阳不一定天天推出晚霞。
医生征求我们子女对爸爸最后抢救的意见,我想到了在他前面走的、他的南下老乡--柳林、辛少波、何冰皓,我逐一请教他们的儿女:柳大森、郭俭、柳维。他(她)们都说不要采取过度抢救技术,让老人安详地走。柳维还告诉我看看《西藏生死书》,我才知道了这本书。但一直没有买到。
后来作者罗点点作客湖南卫视杨澜主持的《天下女人》节目,她的那本《我的死亡谁做主》,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引起了众多人的好奇与讨论。我赞同“尊严死”的概念。在罗的观念中,死亡其实也是生命的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当死亡将要来临时,我们就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让病人在最符合自己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离开这个世界。而过分人为地要挽留和延长本应逝去的生命,实际上也会对这个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于让他丧失最后的尊严。在一个过度医疗或者是医学充分发展、急救技术非常发达的社会状况下,一个本应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却可以用人工的呼吸、人工的心跳来延长他的生命,那么病人的死亡时间往往是机器停止的时间,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然死亡的时间。我们所延长的已经不是生命的过程,而只是一个死亡的过程。
期间,从战友胡东光的博客中,我看到2007-03-20 他写的五绝十首--读《西藏生死之书》,并后记:“索甲仁波切的巨著,藏佛学智慧的精髓,生死学难得的教材。”我佩服东光的博学。
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很重视死亡,“轮回”和“转世”是以另一种方式再活一回。他们不怕死。(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诗人但丁的《神曲》,描述的是基督徒在“十字架”下神游天堂与地域的见闻。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或精神比肉体重要。
柏拉图相信,唯有人的灵魂才能不朽。
苏格拉底说:死亡是福。
杨绛在书中坦言,人死了以后是有灵魂的。
很巧,就在昨天,我买到了这本书--《西藏生死书》。
晚霞绚丽,华灯初上1: M9,
iso320, 50mm,
f/2.5, 1/25秒,
ev+0.33。

晚霞绚丽,华灯初上2: M9,
iso320, 50mm,
f/2.5, 1/15秒,
ev+0.33。
晚霞绚丽,华灯初上3:M9,
iso320, 50mm,
f/2.5, 1/15秒,
ev-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