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要的不是唢呐——被误读的《百鸟朝凤》

(2016-05-30 07:50:01)
标签:

电影《百鸟朝凤》

非功利

原则

精神

分类: 阅读札记

诚如电影《百鸟朝凤》的某些评论者所言,唢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日趋式微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我认为,如果将这部电影的意义仅仅理解成为唢呐、为民间艺术呐喊呼吁,那未免太狭隘了。这部作品最重要、最令人感动之处,不在唢呐本身,而在于它通过学唢呐、吹唢呐的故事传达出的非功利价值观念!

在当下的商品社会,功利价值压倒一切,成为大部分人考虑问题、决定取舍的最高准则,而电影令人动容动心的,恰恰是人物和编导超越功利价值的精神追求。

首先是焦三爷对于谁可以享受《百鸟朝凤》这一顶级音乐标准的坚持。艺人卖艺当然是为挣钱,但祖上传下来规矩:该曲只给真正德高望重之人。当了金庄四十年村长的查老爷子去世,他的儿子率全家给焦三爷下跪,要求为他爹演奏《百鸟朝凤》,并说要加钱,可焦师傅就是不答应。他的理由是:查老爷子生前把村里别的姓都挤走了。按今天一般人的处事原则,演奏这一曲子既不违法也不特别费事,焦三爷是班主,即使不按原来规矩办,谁也不会怪罪;既能挣到更多的钱,何乐而不为呢?可焦要坚守的是内心的一种良知、一种底线、一种原则!

其次是焦三爷对唢呐艺术(或技艺)本身的神圣感。他对爱徒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这并非是说不给别人听,他毕竟以此挣钱;他指的是吹唢呐实际是一种非功利的纯精神追求,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现在的人学技艺、学本事,往往将其仅仅作为获取利益的手段,作为敲门砖,而对其本身兴趣不大;即使有,也是派生出来的。搞学问的也多有此类。真正将技艺和学问本身视为生命、看作终极价值的人,越来越少。所以,焦三爷和他的徒弟成了现代社会中的“零余者”,成为被抛弃的人。

由于坚持这一独特价值标准,过于“聪明”竟成为学好唢呐的障碍。天鸣的父亲当年学不成唢呐、蓝玉中途被赶走,皆因他们“鬼精鬼精”,因为他们心眼太“活泛”。

最感人的,还有电影所表现的师徒情和同窗情。焦师傅老了,他没有任何权力,也不掌握任何资源,他不能帮徒弟安排工作、升官发财,帮他们评奖、拿项目、评职称,但他的徒弟们还能听命于他、服从他的权威。那位因家庭绝境要远走他乡的师兄被师傅踢翻行李、怒斥之后,满眼含泪、跪爬着收拾散落的衣物,却不辩解,是因内心觉得愧对师父,是因师傅对他的威权来自心灵深处的虔敬,而非功利的压力。长大后早已不吹唢呐的蓝玉出手为师傅师兄打架,也是出于对自己内心纯净之地的维护。

所以,当焦师傅传了几百年的唢呐被踏扁砸烂时,当焦师傅的身影远去消失后,我们感到,衰微的不仅是唢呐艺术,消失的不仅是焦三爷,而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某种弥足珍贵的东西。不知怎的,我观影时竟联想到了冯小刚扮演的“老炮儿”。

也许吴导和冯导有某种相通之处?

方励为求排片而下跪,将《百鸟朝凤》的故事演绎到了电影之外。

吴天明,游天鸣、方励……

看电影,不要只想着看完后如何分析、用什么理论批判。那样你就永不会被感动。

你内心深处没有那种追求、那种珍惜、那种情怀,也不会被感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