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论》

(2013-10-30 10:31:11)
标签:

考博

考研

《中国现代小说史论》

说明

教育

分类: 本人启事

已出了几本书。认识我或知道我的人,可能首先想到“红色经典”那本,它为我赢得了省级政府奖的一等奖
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等奖项。但我另一本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虽也曾为我赢得省级政府奖三等奖(在获该届专著类三等奖名单中排在第一位),北京语言大学有位素不相识的硕士生还将这本书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研究对象之一,但因该书出版于七年前,印数只有二千册,我给硕士生授课时想用,学生们也买不到了。近来有想报考我博士生的考生向我要,我自己手头也已无多余存书。

我私下认为这本书还是有自己特点的。

我写这本书的一个主要追求,就是探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那些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与“法则研究法”截然不同的“个案分析法”,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一套法则,不应被削足适履地强行纳入人为的“共同法则”之中。同理,我认为相当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文学史著作虽也分析了作家的个性,但为叙述方便,还是将其纳入思潮流派或作家群体中界定其文学史地位。这就出现诸如蹇先艾不同意将自己归为“乡土小说派”和孙犁不同意将自己称作“荷花淀派”的现象。我认为,作家的个性从表层看体现于其艺术风格,从潜层看则源自其创作方法。优秀作家的创作方法往往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作品创作方法的独特性,对确立其文学史地位起至关重要作用。

我所谓“创作方法”,与《文学概论》教科书有所不同,它主要是指由创作宗旨、创作对象和创作原则有机构成的三维结构。我探究每个重要现代小说家的创作个性即从“三维结构”入手。

这本书从1996年开始构思到2003年完成初稿、2006年出书,历时十年。现在看这本书,自己发现了两处疏漏。其一是第18页第五、六行“中国现代小说第一个十年(1917-1927)”应为“中国现代小说第一个十年(1918-1927);其二是第72页注解③“仲密(茅盾)”应为“仲密(周作人)”。七年来,每当看到这两处特别是后一处,都感赧颜汗颜!这是要提请同学们、读者们阅读时注意的,免得以讹传讹,贻害他人。

另外,读者诸君若发现其他错误,也望指出。此书若有再版机会,定当改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