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在江湖不懂江湖的王伦——阎说《水浒》之六

(2013-09-23 11:00:26)
标签:

《水浒传》

王伦

江湖

官场

义气

分类: 阎说《水浒》

王伦是梁山割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未经住考验的小资产阶级割命家,平庸的造反战士,全世界绿林人的反面导师。

王伦的未经住考验而死于非命,皆因其身在江湖而不懂江湖,全不顾江湖中“义”字当先。

王伦虽只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就是考中秀才之后再进京考举人没考上——但若论学历,他在绿林中算是高的,起码不低于吴学究吴教授。他当初能在梁山占山为王当老大,杜迁、宋万等甘居其下,除了杜、宋二人武艺平常,也因王伦有文化。

本来王伦不打算走劫道割人命的路,而想通过正常渠道在体制内一步步晋升,无奈进京应举没有成功。本来一两次考不上在那时也属正常,无奈王伦性急,不似周进范进那样百折不挠,又因性格原因舍不得高投入打点关节,一遇挫折就生了鸟气,索性不考了,这才进了绿林,跻身江湖世界。身处穷乡僻壤的王伦那次东京之行的收获,日后派上用场的,也仅限于听说了青面兽杨志的名字。也许还品尝到了河南烩面。

王伦初入江湖,还是比较顺利的:他在柴进那里得到资助,到梁山时山上还不曾有人占领,同行的杜迁及后来入伙的宋万、朱贵都既能下得手杀人越货,本领又在自己之下,服服帖帖听从调遣。王伦手下于是聚集了数百小喽啰,他们成了些气候,有了点名声。加上地利之便,连住在附近的水匪阮氏三雄也不敢靠近打渔了。

可是,江湖不是桃花源,它注定是个动荡不平的世界。梁山不是私人财产,王伦没有产权证。即使王伦不想扩大规模、扩大经营,落魄而又不甘的人也都可能来,而且谁也不能保证后来上山的都是杜迁、宋万这水平。更何况,柴进那里还有个“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柴进当初资助王伦,是本着柴大官人本人的某种隐秘野心,也符合江湖规矩;柴进后来介绍林冲到梁山入伙,也是本着江湖义气。人家资助了你银两,你不能还指望人家顾及你在山上的位置忧虑。而且,真正在江湖上叫得响的义士,是不会给人留下斤斤计较自己交椅位次印象的——即使内心在乎,也不能让人看出来。宋江后来三番五次礼让卢俊义坐头把交椅,就显示了与王伦的天壤之别。

林冲以及晁盖等七人先后上山来投,给王伦出了两次难题,其中后一次导致老一辈割命家王伦被后起割命家林冲“割”掉了命。所有读过《水浒传》的读者都熟悉这些情节,都知道王伦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是咎由自取。这些不须小可再多絮烦。这里要说的,是王伦的“不智”,即认知错误。

江湖世界历来遵循的是谁实力强谁做老大的丛林原则。这“实力”包括武力,但不只限于武力,甚至主要还不在于武力,而在于凝聚力、感召力。

林冲火并王伦前,在斥责王伦、消解王伦执政地位合法性时,举出两个理由,一是身份——“落第穷儒”;二是文化修养——“胸中又没文学”。这话说明林冲本人认识水平也不太高:贬低王伦“穷儒”,有钱的晁盖也许会认同,但吴用会怎么想?吴用大小也算个“儒”,而且是正因不能容忍“穷”才去参与劫道的。至于他贬低王伦“胸中又没文学”,小可看了当然高兴,因为在下就是专门研究文学、教文学的。有的学生课堂上提出“学文学究竟有什么用”,在下听了,那感觉就如当年井冈山上毛委员听到林军团长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样。而宋代这位林同志用胸中有没有文学来判断人的高下,小子看了怎能不暗自窃喜?尽管俺也知道林同志所谓“文学”意义比今天宽泛。但是,这话晁天王听了,又会暗自不快:晁天王本人胸中也无“文学”啊!要知道,晁盖初见王伦时,就有些自卑地说过“晁某是个不读书史的人,甚是粗鲁”。

事实上,要坐头把交椅,武功是否最强不重要,胸中“文学”多少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既要心计胜过别人,又要“义”压众人。后来宋江上位,众望所归,就是这个道理。武功胜过宋江的卢俊义、智谋胜过宋江的吴学究坐不得头把交椅,也是这个道理。最初晁盖能坐头把交椅,还是因为吴用等人在凝聚力、感召力方面尚不及晁。说到底,要形成这种感召力、凝聚力,一要有钱,二要舍得钱,做到所谓“仗义疏财”。而“疏财”时又不能有过于直露、过于急功近利的目的性,才能给人“义”的感觉,这种“义”后来才能“仗”得上。像当下社会这种交钱办事、利益直接交换的行为,大家心知肚明,不能给人“义”的感觉,关键时刻也不会出现为“义”而赴汤蹈火之举。

有人可能要说,桃花山上李忠不是因为以武力打败周通就坐得头把交椅么?李忠不是个钱财上“不爽利”的人么?这事应这么看:首先,桃花山是个二人小世界,李、周都是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的人;其次,李忠关键时刻也有其仗义的一面:如前文所述,他多次出面搭救周通、出面为小周出气,分赃时也能礼让;另外,李忠谋略上也略胜周通一小筹。

这王伦的水平,充其量与二龙山最初的寨主邓龙相当,俩人的最后下场也类似。

王伦始终没明白,不论他能不能容人,这寨主他是注定做不长久的。

这梁山摆在那里,绿林队伍又日益增加,梁山这好单位又无编制名额限制,林冲不来李冲张冲也会来,晁盖不来郭盖也会来!此外,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兼并是大势所趋,小规模经营是没有前途的。小单位被大单位合并,小单位领导在实权方面可能要吃些亏,但若能认清现实、认清自我,也不难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后来二龙山鲁智深、桃花山李忠、少华山朱武,就没吝惜自己头把交椅位置,甘愿与梁山合并了。鲁、李、朱都不把交椅看得那么重要,用不着天天提防谁,所以活得比王伦潇洒。王伦这样计较,即使不被杀死,也会得不治之症,起码得神经衰弱。

王伦的破坏江湖义气,还表现在为了一时私利而不给恩公柴进面子:柴进介绍的人,他居然想不要!虽然经过苛刻考试勉强录用,但这事传到柴进耳朵,柴大官人肯定极不高兴。

这事也使王伦自己在山上失去人心。王伦开始推三阻四时,朱贵抢先否定王伦拒绝林冲的理由。只是小朱太单纯,看不透王伦拒绝林冲的根源,他提出挽留林冲的理由居然是“这位又是个有本事的人”。

王伦的老弟兄杜迁也对王伦行为看不过去,说:“山寨中哪争多他一个?哥哥若不留,柴大官人知道时见怪,显得我们忘恩负义”。

宋万认为,如果拒绝林冲,“见得我们无义气,使江湖上好汉见笑。”

林冲火并王伦时,杜迁、宋万、朱贵没有拼死保护老领导,固然与林冲武艺高强、晁盖等人多势众有关,但也因他们这时内心已认清王伦不配做山寨之主了。

王伦也不是一点心眼没有:他试图拉杨志入伙,就是为让他在山上与林冲为敌。让两个实力强大的属下两虎相争,便于自己控制,渔翁得利,这是自古以来君主的御臣之道。但是,这招用在颇重江湖义气的林冲、杨志身上肯定不灵。后来林冲也不曾与关胜争五虎上将首位,杨志也不曾与鲁智深争二龙山寨主。王伦这种谋略,正像杨子荣评座山雕那样,属于“愚而诈”。

王伦也不是一点气量没有,比如他肯与杜迁、宋万为伍。为何如此说?列位看官知道,杜迁绰号“摸着天”,宋万绰号“云里金刚”,凭这绰号可知,这二人该是身高一米九以上的大个子。王伦一边站一个这样的大块头,即使他自己身高一米八,那视觉效果也如同济南庭审。他知道杜、宋虽然人高马大,但只是一堵挡风的墙,所以并不介意。反正那时找对象又不凭身高。

不管怎么说,王伦这点心眼、这点心胸,既不能混进官场,也无法立足江湖。他的毁灭是早晚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