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纪实袁隆平陈章良饥饿印度中国心怀天下 |
分类: 心怀天下 |
饥饿离我们有多远?
躺在床上,拿起《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看了两个章节,就已经被作者描述的饥饿世界景象所触动,所震撼。“全世界每年有约90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饿引起的疾病。”“每天有2万4千人,即每四秒钟约有一人因为饥饿和相关原因离开人世。”“每八秒钟就有一个孩子被活活饿死。”饥饿看起来好像离我们挺远,可是饥饿也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
前几天,同事就聊起来年初他们在印度亲身感受的情况。在新德里、在孟买
,一边是星级酒店富丽堂皇,酒店外却到处充斥着饥饿,弥漫着贫困。在乞讨的人群中,一类是被一些组织控制的乞讨团队,一些则是彻底的常年被饥饿困扰的阶层,从那群孩子接过钱时那种感激的眼神,你会感到那是绝对的真实。
在国内,无论是在都市,还是在县城、乡镇,我也和多数人一样常常碰上乞讨的人。尽管,从报纸上会常见到关于以乞讨而骗人的故事及过激的评论,甚至有人出主意要限制乞讨。可是,每次碰上这样的情景,我宁愿他们是真的,认为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见到乞讨的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我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些零钱,离开的一刹那,我往往就想,如果不是我及兄妹们的努力,或许那年迈的乞者中会有我的父母或亲戚的身影!看到年幼的,我就想要不是我出生在条件相对好的村庄,站在这里,也许就是我。上次,在中山路看见一个女学生,在拉二胡,身前的牌子上写着系艺术学院的学生,家境贫困需要解决学费,起先我给了一把零钱,后我又转身回过去给了一张大额50元。虽然,我们的零钱不足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与生活,但是,今天我们的援手,也许能够让他们今天不再饥渴。无论哪个阶层,如果能过放下自尊,以乞为生计哪也绝对需要勇气的,除非是走投无路,谁都向往体面的生活与工作,他们也是!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无助或无能为力。
七十年代,在南方老家,见的最多的是从安徽、河南到我们村上乞讨的人群,他们没有任何的奢望,简单的就是期望一碗稀饭,一把米糠。那时候,我家因孩子多,生活也很贫困,但是,爸爸妈妈会让还小的我们去灶上给乞者呈上满满的一碗米粥,尔或一碗白米饭,即便这样,衣衫破落的乞者仍是很是感激,那感激的眼神至今让我难忘!
母校的校训中有一句叫“解民生之多艰”,是在陈章良出任校长之后推出的新校训。尽管,这是我离开母校多年之后的事情,但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却深感这句话的分量,其责任是巨大的,且是需全民之共同努力才可能达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后记:今天中午和同事外出吃饭,在上岛咖啡楼下,碰见一位乞讨的大妈,我主动上前给了她10块钱,大妈很感激,同事说可能是大妈在此地收到的最大额的票子,我不是有过多的欣慰,心里却想着我妈妈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