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记者
李仁臣摄―――北极风光)
董志敏――南极-巴格达-北极的传奇人生
因为公司有个大型活动想征求一下董老师的意见,于是给他拨了个手机,正好他在北京,在电视台对面华鹰大厦的办公室。于是约好接上董老师中午一起吃饭,吃饭的地点定在国宏宾馆,那里比较清静。
中午时分,接上董老师,见面寒暄之后,切入主题是问董老师最近是否有重要的报道活动?
与董老师有些日子没见面了。董老师讲06年10月参加了“香格里拉千里探秘”的考察活动。之前,策划了几期欧洲的大型报道,考察了欧洲主要的国家与城市,几年是非洲年,自然是关于非洲的大型报道。虽然,一直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但近两年的工作重点是基于大型事件的策划与专题报道,日常的报道工作已经交给台里年轻记者们了。
与董老师的认识是因为工作关系。1999年5月18-20日,我们一起在江苏的连云港、河南的周口作了关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应用纪实”的报道。5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午间新闻30分对此作了重点报道。
此前的半年,董老师刚刚洗净从巴格达战场带回的战争尘埃,98年12月17日,凌晨5时49分,美英两国开始对伊拉克实施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在70多个小时中,美英空军出动各种战机650架次,发射巡航导弹460多枚,分四轮“双击波”对伊拉克的97个军事、政治、经济、交通、通讯等目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央电视台特别报道小组登上巴格达新闻中心大楼楼顶时,美英空军正对伊拉克进行第三轮“攻击波”。记者水均益以炮火为背景,做出了激动人心的现场报道。这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都给观众造成很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期间的摄影记者就是董志敏同志。
之后的1999/7/1-9/9
,董老师随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第二次是2004年7-8月,在北极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28日在北纬78度55分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正式落成典礼。
1999-11-01
~
2000-04-07,董老师随同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二次抵达南极。之前的一次是1995年11月20日,中国第十二次南极考察乘“雪龙”号船从上海出发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1996年4月1日返航上海港。4月13日第十二次中山站越冬队12人乘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船抵达中山站,安排落实站上管理、防火安全和科学考察等工作。第二次南极归来之后,我们给董老师举行了一次简单的接风酒会。作为朋友,董老师送给了我一幅装裱好的南极企鹅的照片,至今仍在家珍藏。
董老师是我所认识的记者当中,职业而且低调的记者之一。西安出生和长大的董老师,身上印着比较浓厚的山西人淳朴的特性。年近四十从西安考取北广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才开始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生涯,却开启了其记者浓重而精彩的一笔又一笔,两下南极,两上北极,一次伊拉克。这样的经历,让董老师受用一生,虽然,不能像“娱记”们那般风光与出名,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董老师有足够可以炫耀于世的经历与资本,等待着董老师更多的精彩,尽管董老师开玩笑说再过6年将要退休了,我想仅仅这6年足可以让这位新闻战士书写更伟大的传奇!
(1999-5-19与董志敏(左一)在连云港)

(2001年董志敏拍摄于南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