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踏实勤奋三年级:仿《颐和园》写《我们的学校》

(2014-05-27 12:45:43)
标签:

感悟生命

人生历练

教育

分类: 作文探索

每每听有的老师布置学生回家写日记,就想起女儿在小学写作文时咬牙切齿的样子,因为对作文的恐惧,孩子对语文学习也有些望而却步。三年级,正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孩子回家写作文,将教学难点推给了家长,加重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课堂上进行有效指导,有了方法,即时进行习作,容易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写作氛围,将难点分解,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得到小心的呵护。

《颐和园》是一篇相当优秀的范文。尽管,“写游记”放在本课的后面作为一次小练笔,但我把这次练笔当作一次作文指导来探究。

一、得法于课内

学习《颐和园》一文,我有意识地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上。

首先,扮演游客,了解课文的游览顺序。让孩子们扮演游客,随着课文的描述进行游览。第二自然段讲作者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长廊所看到的景色。让学生边朗读,边进行想象,再和颐和园的图片进行对照,体会长廊”“有名的特点。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下了万寿山,最后来到昆明湖……如此学习,学生自然地理解了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其次,勾画过渡句,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文中二到五自然段的开头一句,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表明作者的游览顺序,使文章脉络清晰。让学生勾画出来,再反复品读,对写作顺序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还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对照插图,找到本文作者的四个观察点“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理解在这四个观察点的基础上,再进行不同方位景物的描写,会更加清晰明白。

最后,品读美句,体会景物的不同特点。“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是用列数字的方法表现长廊的长。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运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先具体描写特点,再点明名称。如此细细品读,可学之处,尽皆拾得。回味研读,潜移默化,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氤氲童心之间。

二、得益于迁移

布鲁纳认为,学习要遵循知识结构,进行理解运用,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的目的。学完范文之后,我让孩子们试着仿照《颐和园》的写作方法,写《我们的校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首先,回顾整理,选择值得介绍的景物。

第二课时,先回顾复习在《颐和园》一文中学到的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然后,问孩子们:如果让你做导游,带陌生人游览我们的校园,你会给他们介绍哪些景物?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如林。银杏树”“小竹林”“紫藤长廊”“爬山虎墙”“操场”……孩子们边说我边按照顺序板书。如果是陌生人看到咱们板书在黑板上的词还以为到了公园呢。小孩子们不解地看着我,我接着说:作为校园,少了一样最重要的景物,是什么呢?”“教学楼,两座教学楼都忘了。”“对呀,教学楼可是校园里最主要的建筑呢!” 是不是我们写在黑板上的这些都要写在作文里呢?

不,太多了。

颐和园那么大,那么美,美丽的景物成千上万,但作者只选择了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和昆明湖来写,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咱们也要有所取舍的。哪些可以写,哪些可以不写呢?一个标准就是,写出来的景物要能代表咱们学校的美丽,让读者难忘。孩子们取舍着,整理着,黑板上的板书越来越清晰,留下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物。

其次,寻找观察点,迁移运用过渡句。

这么多美景像一个个珍珠,要用丝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连句成文。过渡句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把《颐和园》课件中的过渡句再次放映出来,引导他们回忆作者的写法。 咱们也来选择几个观察点,好吗?”“观察点的选择也是有技巧的,要把咱们刚刚选择的这些重要景物都交待清楚的。”“第一个观察点可以选择刚进大门的小操场;第二个观察点可以选择大操场;第三个观察点可以选择教学楼上。”“学校小,可以省去一个。也可以加上大门口,或你特别喜欢的一处景物旁边。说完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说三至四个过渡句,将三、四个观察点串连起来。

第三,重游校园,细致观察景物特点。

选好了景物,定下了观察点,孩子们带好笔和本子就出发了。平时看了千遍万遍的校园仿佛有了更多的新意。孩子们边小声议论着,边快速地记录着。我们先来到小操场。向门口看两棵垂柳,向东望,向西望,不时地还询问:老师,这是什么树呀?”“法国梧桐呀。看来有目的的观察和平时的随意观察是截然不同的。又来到第二个观察点——大操场。校园里其他班级都在上课,偌大的操场只有67个孩子和老师,显得宁静而寥廓。小眼睛都忙不过来了,笔在纸上匆忙地记录着。几个调皮的在操场上打起了滚儿,这份快乐一定会溢于笔端的。第三个观察点——教学楼二楼。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趴在四个窗户上向下望,校园的景色真的大半收入眼中!一个孩子惊呼。用得不错,老师提前踩好点的哦。从二楼下来,孩子们又来到自己喜欢的景物旁,叽叽喳喳的如同觅食的小鸟。

最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落笔成文。

第三课时一上课,老师问了一句:还有谁需要老师帮忙吗?只有几只小手举着。大部分同学不用老师帮忙了,开始写吧。剩下的几位同学可以先写,需要老师指点,老师走到你身边的时候,轻轻地询问,不要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写作最不喜欢别人打断思路的。转了一圈,教室里逐渐安静了,孩子们都沉浸在写作的愉悦中去了。老师打开电脑,也开始了写作……

学生写完后,老师进行快速批改,找到学生集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下节课进行修改指导。

三、修改于课堂

(一)发现问题,从优秀文章中汲取经验。第四课时,老师先把在《颐和园》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和本次习作的要求,进行了回顾复习。然后,指出哪些方面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哪些方面还不能够做到,需要进行修改。有的同学过渡句写得过于单调,例如:来到小操场,向东看到了自行车棚……来到大操场,向西看到了大松树;有的同学景物描写得过于细致,把游记当成写一处景物了,到了后面,因为时间不足,匆匆结尾;有的同学描写景物过于简单,没有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等等。

接下来,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展示给学生看,边读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选择地学习。尤其是大多数同学存在的不会写过渡句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二)读下水文,引领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部分学生的文章已经做到字从句顺,还需要向语句精炼、措辞精美等方向引领。此时,老师读自己的下水文。小孩子们立刻惊呼,表现出膜拜状。请学生找出老师写的作文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给部分仍然存在困惑的学生进行进一步深入指点。

(三)自我修改,尝试学伴之间相互修改。指导完毕,学生用红笔修改自己的习作。三年级的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尚不足,很多问题自己仍然发现不了。学伴互相交换,提出意见和建议。不同学伴之间交换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优秀的学生帮助学困生修改,学困生在阅读优秀学生的习作时能够有所借鉴。好朋友之间直言不讳,同位之间交流方便,水平相当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促进。

草稿修改完毕,第五课时进行誊写。誊写后,老师详细批改并写出点评。一次习作指导算结束了。我想,通过自己尝试着写游记,学生应该真正明白什么算是游览顺序,如何选择观察点,如何运用过渡句进行地点转换的描述,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得描写。不过,学生们还有无法达到的目标,例如,有些句段仍然不够通顺,有些描写过于简单……这有什么呢?还有下次,再下次,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时间,习作指导更需要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