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这句话挺贴近现在的我,所以拿来当开头。四月底,在经历与副主任之间林林总总的误会之后,我被调到了民生机动组,没有分线,也没有了料源,只剩无数的自己可以随意安排的时间。
我挺喜欢这种自由的状态,但心里也有一丝恐慌。长时间疲于奔命地跑突发,已经让我渐渐丧失了独立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而今,没有线没有料,我真不知道自己该干吗了。最初的几天,我常常失眠,通宵达旦地思考广州的民生,却最终一无所获。
相信只要是做过新闻的,大多会理解我当时强烈的不安全感。幸好,这种不安全感很快就得到改变。五一期间,我二姐结婚,作为唯一的弟弟,我回了家,那是我情感的港湾。喜庆的氛围帮我解开了压抑的神经,我变得轻松。
回到广州后,我的状态有所恢复,不再老想着回突发组,而是开始尝试在网络上寻找线索,也开始理解什么叫“时政新闻民生化”、“社会新闻民生化”。在后来的18天内,我写了3篇整版调查,7篇头条,10来篇稿子。
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我最初并不清楚。5月28日上午,我再次向主任提出转正申请,他显得有些犹疑,因为他不敢肯定上面的领导会不会惦记着我和副主任此前的误会。末了,他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个句子差点把我击倒,“冷暖自知”让我顿时有着想哭的感觉。说实话,我并不甘心在南都做个见习记者。整个下午,我神情恍惚,写稿也失去了激情,匆匆交完几百字之后,打道回府。途中,遇到待人宽容的编委。她对我调组后的工作作了评价,说我置之死地而后生,令她欣慰。
编委没有追究我此前的鲁莽,答应了我的转正申请。这让我欣喜若狂,因为我很在乎这份报纸,也很在乎在这份报纸做个正牌记者的名誉。另外,我觉得之前受够了磨难,终于熬出头了。
后来的几天里,虽然我偶尔口头上说的很激动,但我的内心并没有表现出我以前想象中那么兴奋。我变得淡然,和一位跟我同龄的资深记者聊过之后,我更加如此。因为,在这份报纸做个正牌记者并没有我希望的那样荣耀,而我常常念叨的苦难,对比他,真的不值一提。
现在,我延续着自己的状态,每天上广州各个论坛,每天翻广州各大报纸,每天逛多个社区。和以前有些不一样的是,我开始为自己好多想法没精力实施而烦恼,不过我喜欢这种烦恼,因为这样让我感觉很充实。
这就是我最近的变化,也算是给关心我的人,作一个月不写博的交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