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拉尔记忆(一)成德公故居

(2015-12-05 22:40:57)
标签:

呼伦贝尔

海拉尔

文物

成德公

故居

分类: 生活在别处

http://s6/mw690/0019aIdXzy6XxGgaJLf55&690

http://s8/mw690/0019aIdXzy6XxGfUeQn97&690

http://s9/mw690/0019aIdXzy6XxGfJAIU78&690

http://s14/mw690/0019aIdXzy6XxGfHgXbad&690

http://s5/mw690/0019aIdXzy6XxGfY45uf4&690

http://s11/mw690/0019aIdXzy6XxGfvBDs9a&690

http://s11/mw690/0019aIdXzy6XxGg7Uv0aa&690

http://s10/mw690/0019aIdXzy6XxGfV7ZLb9&690

http://s16/mw690/0019aIdXzy6XxGg5QHtaf&690

http://s10/mw690/0019aIdXzy6XxGfBZsB29&690

“红房子”--成德公故居

 

    呼伦贝尔市位于祖国最北端,这里曾是蒙古民族发源地、是帝国主义争夺势力的战场、是侵华日军的军事要塞、是中国工业化文明的起点...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有着与众不同的历史和记忆。

 

    呼伦贝尔市所在地海拉尔区有一座近百年历史的“红房子”,它是见证这座城市历史的活化石。“红房子”是当地人对这座建筑的俗称,它的主人名叫“成德”,现今是挂牌保护的“成德公故居”。


    成德(1875-1932),达斡尔族,呼伦贝尔人,自幼修业造诣很深,学过满蒙汉三种文字。成年后从事文史研究工作。1913年,成德被派往多伦军营充当笔贴式,并作为赉王—达木丁苏荣的部下参加多伦战役。后因参加“多伦淖尔战役”有功,而得以重用。1915年,成德作为呼伦贝尔的代表常驻大库伦(今乌兰巴托)。是年,任外蒙古自治政府外交部副外长。在外蒙古期间,他开始研究《蒙古秘史》。

 

    1920年1月,成德出任呼伦贝尔副都统左厅厅长。他首先提议撤销呼伦贝尔特区,为“回归”立功。经民国政府批准,成德被封为镇国公,担任东北行政委员会顾问,黑龙江省督军公署顾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德公不愿去“满洲国”当高官,在家“养病”,1932年病逝家中,终年57岁。
 
    为纪念成德公在外蒙古国任外交部副部长及所对蒙古历史作出的贡献,2006年10月18日,蒙古国将乌兰巴托市的
东京街道至巴彦朱日和区第三居委会辖区的街道正式命名为了“成德公街道”。


    位于海拉尔中心的“红房子”成德公故居面积为245平方米。带有正房、东西两侧厢房及大门、二门的大院,“红房子”建成后,成德公与儿子额尔登泰分别居住在外屋的东西屋,其孙子们也都出生在那里。

 

    成德公建造的“红房子”,外表像洋式房子,细节处有蒙古族风格,室内间壁、中洋结合,既保留了达斡尔式的外屋、内屋间壁的格式特点——门窗高大,铺着涂油漆的木地板,外屋内屋各有大客厅,间壁分别各有住人小间,屋里有炕,且又有荷兰式暖炉,墙壁涂有各种颜色的油漆,门框、窗框上挂着漂亮的厚布门帘、窗帘,客厅悬挂多头挂灯,摆着欧式立柜、大长桌,炕头放着达斡尔式炕琴(储藏衣被的柜子)和大红柜,其住房格式也很有研究价值,1950年,房子被成德后人变卖。


    “红房子”是见证呼伦贝尔历史变迁的重要建筑,也是海拉尔城区内唯一一座民国历史建筑,然而遗憾的是,因为公路建设,“红房子”的东厢房和正房的正中间东侧在前几年被拆掉,只剩下了西厢房,所存面积不足原来的一半。所幸的是,“红房子”现在已经被当地政府宣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有迁建重修的计划。

 


附:【新华社新闻稿】破译《蒙古秘史》的达斡尔族学者祖孙三代


     《蒙古秘史》被视为照耀蒙古民族历史的不熄“神灯”。在内蒙古自治区,有达斡尔族学者祖孙三代为了破译《蒙古秘史》而皓首穷经,将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世代薪火相传,一点一滴地复活着800年前成吉思汗和蒙古勇士们用马蹄写就的传奇。
   
    近日,记者走进原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达斡尔族学者阿尔达扎布的家,听这位74

岁的老人讲述一个家族通过破译蒙古密码,穿越迷茫的历史,再现成吉思汗所创造的惊天伟业。
   
    《蒙古秘史》被世人称作“一部绝世奇书”,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成书于公元13世纪,原本是一

部用畏吾体蒙古文写成的编年体蒙古历史文献,现仅存明四夷馆本,是用汉字语音拼写的《元朝秘史》的各种抄

本,被称为像岩画般难以解读的“天书”。
   
    阿尔达扎布的祖父成德公曾做过呼伦贝尔副都统府左厅正座,后被封为镇国公。1915年,成德公从俄国学者

札木查拉诺那里接触到叶德辉版本的《蒙古秘史》,精通满、蒙、汉等文字的成德公为之痴迷,并于1917年8月完成了对《蒙古秘史》的蒙古文翻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用蒙古文还原《蒙古秘史》的著作。
   
    阿尔达扎布介绍,当年札木查拉诺带着他祖父还原的秘史原稿回到刚刚成立的苏联,书没出版,人就被关进

监狱。所幸的是,秘史原稿被送到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并得以保存。
   
    上世纪60年代后,研究《蒙古秘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成德公的次子、阿尔达扎布的父亲额尔登泰于

1961年调入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把一生奉献给了蒙古历史文献的研究工作。
   
    阿尔达扎布说,他父亲从校勘各种版本的《蒙古秘史》着手,搜集、整理、研究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和抄本

,在此基础上,与同事乌云达赉、阿萨拉图等人合著了《〈蒙古秘史〉校勘本》《〈蒙古秘史〉词汇选释》等著

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这些著作成为秘史研究者及蒙古族历史、语言、文学研究者的工具书和参考书。父亲去世后,阿尔达扎布接过父亲留下的大量资料,全身心地投入到秘史研究当中。他1960年毕业于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精通达斡尔、蒙古、汉、满、俄、拉丁文等语言文字,这为他参考和研究大量中外文辞书、著作和资料提供了便利,他逐渐成为一个著述颇丰的蒙古历史学者。
   
    1986年,阿尔达扎布以父亲和自己的名字出版了1044页的蒙古文版《〈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一次向世

人介绍了中国蒙古历史学者研究秘史的情况。此著作被评为内蒙古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已经退休的阿尔达扎布出版了《新译集注〈蒙古秘史〉》,由正文汉译、注释、原文校勘等几部分组成,此书首次严格按照汉字语音把《〈蒙古秘史〉校勘本》的原文转写成拉丁文,并为秘史作注1160多条。这些新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祖孙三代达斡尔族学者,怎么会对《蒙古秘史》如此痴迷,并在晦暗幽深、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

阿尔达扎布说,学者们普遍认为,达斡尔族与蒙古族同为东胡后裔,在公元9世纪至10世纪,一部分人走出额尔古纳原始森林,来到蒙古高原开始了游牧生活,发展成为蒙古族;而留在黑龙江上游原始森林中的这部分人发展成为达斡尔族。几百年来,变化较少的达斡尔族语言成为研究者们破译《蒙古秘史》的一把金钥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