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前一段时间的听课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2014-04-21 17:00:31)
分类: 课题研究

“三疑”模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前一段时间的听课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预习不充分,教学内容和目标不明确,不明白问题应该如何提出,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学生没有参与情境问题的提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问题设计不当,要么问题太笼统,针对性不强;要么问题太细,思考的空间很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在“设疑自探”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教师急于提问、点拨,没有真正起到设疑自探的目的。

五、在“解疑合探”中着力不够,处理不到位,往往是回答学生提问,就结束了这个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的交流,教师的归纳总结也不够。

六、没有围绕问题的分解,驱进,追寻,组织多样化、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形成学习探究高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质疑再探”流于形式,学生大多提不出问题也没有疑惑。这说明平时这个环节没有坚持扎扎实实地去做。

八、“运用拓展”的环节大多是学生被动的练习教师布置的题目,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编题。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人认为数学教师若要掌握“三疑” 课堂导学模式,

首先,应该提高对学习推广该教学模式重要性的认识。“三疑”导学模式是以先进的理论做指导,体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有利于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实际实施“三疑”导学模式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刚开始我们在探究三疑导学模式要下一番功夫,付出艰辛,但实施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我们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现在我们下功夫学习并积极实践是值得的。

其次,要正确掌握并运用该课堂教学模式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或者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方法,明确如何提出问题,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应用过程,增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能使学生体会到问题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课堂交流范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引入课题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补充完善形成本节课完整的教学目标。

二、充分发挥情境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设疑自探”的环节,往往是教师创设了情境,然后让学生草草提出问题,然后间接提出自己准备问题。没有充分发挥情境的育人功能,学生被动的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创设了情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然后梳理、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再引导学生探究。

三、设计的情境问题难易程度要恰当,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要求。了解自己的学生是贯彻“三疑”导学模式的关键,教师的“导”是一种手段、方式和过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才是关键。因此研究学生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为学生设计的问题或者是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实际,难易适当,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过难大家学生自学不易,过浅没有探究必要。

四、在“设疑自探”的环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的自学时间和空间,真正让学生独立探究

在“设疑自探”的环节中“设疑”是主要是教师的责任,而“自探”完全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不能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回答问题,或一边看书一边解题。学生看书,要带着问题,要留一定的时间。在看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最好不要看书。教师也不要设计直接看着教材就能回答的问题。

五、明确“解疑合探”这个环节,与过去教学中学生解答问题后教师的评讲、小结有何不同

过去的评讲、小结一般是在学生的课堂巩固练习后,只要让学生明确问题的答案即可,侧重于应用。“解疑合探”这个环节是学生深化对探究内容(教材中的知识和方法)理解的重要环节,明确问题的答案只是一个目标,还有更重要的目标:弥补自学中的不足,深化对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因此,这个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即同一个问题要让不同的学生回答,一个学生回答时,要鼓励其他学生补充、纠正、完善和反驳。对于需要讨论的问题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要由一个学生回答后一带而过。教师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对话(包括启发引导、设问、反问、质疑等)促使学生回答出问题的关键之处,让学生暴露深层次的思维过程。

2.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关键之处。特别是要注意让学生用板书推演,以便直观对照。

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要小节、归纳概括、强调有关问题。对于难度较大,多数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教师要认真讲解,不要出现“一笔带过现象”。

六、分层组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围绕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将问题由浅入深,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分别设计自主学习、同桌交流、组内协作、组间交流互动等形式,每次活动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要求具体(达到什么目标,多少时间,做什么,怎样做,如何分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展示,如何评价等等)

七、坚持扎实搞好“质疑再探”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问题意识 

“质疑再探”的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现在上课中学生大都提不出来。因此有的教师认为这个环节是不是形式,因此可以省略。其实,这个环节不是形式,不能省略。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回顾反思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大都提不出来问题,正说明我们的学生自主意识、回顾反思意识、创新意识缺乏,需要着力培养。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一定会有学生能提出问题,学生的自主意识、回顾反思意识、创新意识一定会得到加强。要使学生质疑,必须给学生留质疑的机会、时间,并引导学生质疑的方向。在前面的学习中,教师课故意留白,为学生的质疑创造条件;要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不要匆匆而过;要给学生指出具体从哪些方面进行质疑,要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

八、大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数学变式训练。

在我们的传统数学课堂上变式训练的题目大多是由教师“变出来”。在“三疑”数学课堂导学模式“运用拓展”的环节,要大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编题。让学生编题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力。因此,在“运用拓展”的环节要加强对学生编题的引导。

总之,任何的教改实验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重要的实是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改进不足,并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勇于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反复,螺旋上升,你一定能做一位专家型的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