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各网站转载木东帖子一览表

(2006-04-21 20:52:36)
分类: 谈股论金

各网站转载木东帖子一览表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金融网 >> 证券 >> 谈股论金 >> 正文

千山关口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USER/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千山关口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20-%20中国金融网.files/logoSmall.gif  中国金融网 http://www.zgjrw.com  
 2006年3月31日 8点12分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USER/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千山关口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20-%20中国金融网.files/View.gif 查看评论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USER/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千山关口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20-%20中国金融网.files/B_08.gif

  千山关口引发的多空分歧,现在可以说是到达了极限。多有多的理,空有空的理。市场到底如何运行,我们只有等待了。

  木东在这里不想介入千三之争。只是想随便谈一些感受,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就知足了。

  大凡在金坛上能够阐述自己的见解,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士,想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操盘经验。这样问题就来了,因为您对大盘未来走势的判断,是基于自己掌握的知识及以前的操盘经验,但在大盘走势的不确定性面前,这些东西将变得苍白无力。

  金坛上有很多著名的人士,如著名的多头代表白桦林,空头代表璀璨星宇,以及很多很多专业的分析人士。您不能不承认他们是优秀的,但他们就不犯错误了吗?因为过分自信,他们也常常犯一些方向性的错误。这里边就有一个惯性思维在作怪的问题。

  惯性思维是怎样形成的呢?一个人做一件事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习惯,思维也是一样,久而久之,会形成惯性思维。据说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所左右,譬如,上班时习惯走固定路线,吃饭时习惯到固定的饭店点固定的菜。。。。。。

  炒股票也一样,五年的熊市使很多股民养成了熊市思维。木东也不例外,本轮调整就犯了一些错误,认为乐观的话也要调整到1200点。事实上大盘到了1238点就拒绝向下调了,在市场人士的一片怀疑声中,再次盘升到了千山关口。

  很多技术派人士把千三称做千山,认为不可逾越,于是有了铁顶、钻石顶之说,木东从来不这样认为。从军事学上讲,没有攻不克的堡垒。应用到证券市场上也一样,在牛市面前,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技术压力。更何况仅仅是个1300点?!

  千山之争还会继续,成功不成功,不是谁说了就算的问题。还是让我们静下心来,细心研究市场主力运作的轨迹吧,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责任编辑:fang)  
来源:证券网络  作者:50木东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USER/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千山关口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20-%20中国金融网.files/B_08.gif

 
 

标题: 转载: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进行高抛低吸

2006-02-19 14:33:49
[编辑] [加精华] [置顶] [锁定] [删除] 楼主
    作者:50木东
高抛低吸可以说是股民当中最熟知的字眼了。问题是何处是低,何处是高,实在难以把握。你以为是低点,还有更低在后面。你以为卖得很高,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我认为,股民朋友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建立一种中线思维,短线的波动可以忽略不计。只在阶段性底部买入,阶段性顶部卖出。最好以周K线为参考依据,当大盘或个股KD指标、RSI指标均在20以下,大多数参与者被套,舆论普遍看空,认为还要跌到XX点,这就是底部,你就坚决买入。当大盘或个股KD指标、RSI指标均在80以上,舆论普遍看多,声称要涨到XX点,大牛市之声不绝于耳,这就是顶部,你就应该冷静卖出。

历史反复证明,市场80%的参与者总是在低位看空,在高位看多,这也是一种28定律。

木东提醒大家去年12月份及今年1月份取得良好成绩的股民朋友,如果你对2月份的行情没把握,那你就高抛之后休息吧,毕竟大盘周K线指标处在超买区,大级别的调整随时都有可能到来。

另外,本贴只所以今天才在金坛里发出来,是因为近期我对大盘的走势产生了怀疑,但没把握。
评价: language=javascript> // function getvalue() { var d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x('kkk'); dv.value = Overall.get(); if(!dv.value){alert('请评价!'); return false;} else return true; }

 

 

中國經濟網首頁 > 開發區 > 論壇 > 正文

 
不宜炒股的十種人請馬上離開股市!

2005年12月16日 10:29
50木東
    
    炒股亦是一項職業,是職業就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分。

    1。不會主動止損的人

    2。人云亦云,不敢站在大多數人的反面的人

    3。天天都持有股票的,不會空倉的人

    4。今天買進,明天就想賺錢的人

    5。想賺些買菜錢或想一夜暴富的人

    6。誇誇其談,言必政策政府,言必波浪理論,時間之窗的人

    7。一味空頭或一味多頭的人

    8。總想在最底部買貨和總想在最頂部出貨的人

    9。缺乏獨立思考,盲目相信政府和政策的人

    10。賺了,到處顯擺;虧了,精神沮喪的人

    以上情況,如你有其中一種,請馬上離開股市,否則,輸光賠光。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big5.ce.cn/images/setPage.js@OldUrl;@JS;http://www.ce.cn/kfq/KFQSY/lt/200512/16/t20051216_5539316.shtml">
來源:新浪

 

权证投资网:

主力拉升宝钢的四大猜想

http://www.869869.com/finalbestwishes/template/601/images/center.jpg

作者:50木东  发表日期:2005-12-28 19:54:22

主力拉升宝钢的四大猜想

近日,600019宝钢股份在4元以下逐步企稳后,在神秘资金的推动下,放量拉出三颗中阳线,涨幅超过5%。拉升600019宝钢股份仅仅是为了护盘吗? 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并由此产生了四大猜想:

猜想一:年底做帐。600019宝钢股份是一只大盘蓝筹股,被各大机构重仓持有,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临近年末,各大机构做一做市值,粉饰一下账面,是可以理解的。

猜想二:维护人气。发动本轮行情的主力,在中石化为首的石化板块陷入调整之际,拉一拉600019宝钢股份,维护一下人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猜想三:补涨要求。大盘自12月6日反弹以来,涨了近一百个点,而600019宝钢股份一直在4元上下震荡整理,有补涨要求。

猜想四:资金建仓。近日600019宝钢股份交易价格一直在每股净资产之下徘徊,作为一只大盘蓝筹股,其价值有被低估之嫌疑,故增量资金此时建仓,是着眼于未来。

究竟这四大猜想哪个更贴近实际呢?我个人认为,第四个猜想更贴近实际。理由是近日发行的基金正在建仓期,价值被低估的600019宝钢股份应是首选的建仓对象。什么年底做帐啦,主力护盘啦,那都是幌子。在逐利的市场上,没有谁为了大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包括国家队的护盘资金,在走人时也会大赚一笔再走。

炒邮网(www.cjiyou.cn): 

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
作者:50木东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数:321    更新时间:1/14/2006

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

1、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目前金坛里活跃的马甲有80%仍然亏损,10%保平,10%盈利,符合28定律。
2、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目前活跃的马甲有20%将永远被消灭,从而彻底离开这个吃人的市场,符合优胜劣汰的定律。
3、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目前活跃的马甲仍然有50%在总结经验,寻找赢利的诀窍。
4、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目前活跃的马甲有20%由于投资失利,正在考虑退出市场,有10%还在犹豫。
5、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大部分基金资产仅仅翻番而已,只有个别基金跑赢大盘。
6、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有半数以上股票价格仍然没有创出历史新高。
7、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有20%的股票仍然停留在1000点的价格水平。
8、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有10%的股票已经退市,没有了任何投机价值。
9、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能够在市场生存的散户越来越少,大都持有基金来间接参与市场。
10、假如10年后股指冲上10000点,机构将完全控制市场,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文章录入:admin888    责任编辑:admin88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