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新课程行动研究案例 |
分类: 专业发展(论文、职评) |
行动研究案例两则
实例一(本例选自《通过行动研究法推进教育改革》,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詹姆斯.麦克林教授著):
某教师注意到,同一课堂上的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差别。通过进一步观察他发现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有很大差别,有的精力充沛、注意集中、积极活跃;有的则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疲乏懈怠。这位老师想,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与学生的睡眠量有关呢?这样,该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发现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确定通过行动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个现象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行动研究的问题确定后,还要明确什么是自变量和因变量。显然,研究学习成绩和学生睡眠量的关系问题,学习成绩是研究的因变量,睡眠是研究的自变量。
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该教师首先设定了一个对照班,同时把往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该实验班实验前的成绩等资料也做为重要的参照指标。为了掌握学生睡眠时间的数据,教师设计了一个记录学生课外情况(包括起居时间)的表格,让学生带在身边便于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信息,教师就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数据与学生睡眠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该教师的研究最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与学生的睡眠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84,属于正相关。于是得出结论,如果适当调整学生的睡眠时间,使其达到一个合适的值,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于是,教师以研究的数据为依据,找学生谈话,进行家访,找出影响睡眠的原因,克服干扰,保障睡眠,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当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睡眠量这一因素不一定是唯一相关因素,该教师研究中还注意到学生的母语不同也与学习成绩相关。在睡眠量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同时,他还认为并不是睡眠越多学习成绩越好。学生的最佳睡眠量问题,以及其他各种与学习成绩相关的因素还有哪些,相关系数是多少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见,行动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可能是下一步研究的起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教育工作也随之得到了改进的动力。
实例二: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江老师,任高一两个班的数学课,其中一个班的中考数学平均分在全年级五个班中排名第五。江老师决心要改变这个班数学成绩差的现状。他一方面改进课堂教学,一方面加大作业量,除了课本上的习题一律全做以外,还要做区里发的大练习,一学期结束以后,期末考试平均分仍然排年组第五名。江老师深感这个成绩与学生做作业所付出的心力相比,相差甚远。于是他决定用行动研究法来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他的研究过程如下:
发现问题:江老发现一学期以来,尽管数学作业量加大,但练习效果不佳,学生数学成绩仍然不高。
鉴定问题:他针对发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关学习理论和请教教科所研究人员指导,经认真研究,确定以改进数学作业的量和质,提高练习效果作为研究主题。
文献探讨:确定研究主题后,广泛深入搜集有关改进数学作业练习的各种资料,从中获知数学作业的目的、形式、作业量与练习效果的关系等相关理论。
设立假说:根据分析研究,江老师推出行动假设──对数学作业结构进行调整,即每次作业模仿性练习题和创造性练习题的比例为7:3或8:2,以提高数学作业的练习效果,进而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
拟订计划:根据文献探讨及对问题的分析,江老师确定了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假说以及制定了研究步骤、措施,明确了研究方法、时间等,形成了行动计划。
实施行动:根据行动计划,江老师开始进行改进数学作业的实验。实施新作业实验后,观察并记录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及作业正确率。发现中等以下学生完成创造性练习题有一定困难,难以一步达到高考综合题水平,于是不断调整创造性练习题难度,使多数学生通过创造性思考解答出创造性练习题。
评价效果:在实施新作业实验过程中,作了各章单元测验,发现该班学生数学成绩逐渐上升,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年级统一考试,实验班平均87分,超过其他三个班7分之多,位于年级第二,提高幅度非常明显。这表明,“改进数学作业的量和质,提高练习效果”的实验确有成效。江老师决定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扩大实验成果,精选作业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前一篇:课程行动研究
后一篇:班主任专业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