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教育集团未来十年发展战略
(2010-08-03 19:11:37)
标签:
教育机构导师嘉祥教育集团名校孔庆东杂谈 |
分类: 工作日志 |
群贤毕至雅安论剑擘划嘉祥未来战略
作者:向晏平
向朝伦
创中华名校
“人在云中不自知,苔滑路险阻清思。偶逢一缕佛光照,便是心头澄澈时。”7月23—24日,国内教育界、理论界的十余名知名权威专家,云集避暑胜地雅安,共谋四川嘉祥教育集团未来10年发展战略,北大教授孔庆东以一首七言小诗,道出本次盛会群英论剑的“澄澈”结论:拼搏奋斗了10年的四川民办教育品牌嘉祥,未来10年如何对接国际,闯出中华名校之路。
参加本次雅安论剑的人士有四川嘉祥教育集团公司董事长向克坚,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跃红教授,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李后强,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李继星,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职业生涯发展与研究室主任韩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炽森,四川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高级职业指导师邓兰,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马中红,香港的卢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林嘉仪,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电子科大兼职教授纪大海,华西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投资经理杨巍,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长雷解民、执行校长吴丽等。
组建嘉祥国际教育机构——
中华名校世界嘉祥
7月23日,雅安,小雨如酥,气温22-26℃,雅安宾馆一间精致的会议室,气氛热烈,多媒体演示的题目是《嘉祥国际教育机构组建策划书》。嘉祥方面就组建国际教育机构的战略构想、实现路径、目标理想向与会专家作了阐述,嘉祥计划投资5000万元—1亿元,用5—10年的时间,完成根植成都、立足全国、拓展全球的目标,实现对接现代教育、成就精英教育的文化品牌。小升初“素质训练营”、“嘉祥远洋国际交流计划”的策划构想,立即在专家中激荡起头脑风暴。
嘉宾主持、嘉祥公司首席教育顾问陈跃红开门见山,10年走过,嘉祥教育必须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往前推进,创中华名校,嘉祥不仅要“仰望星空”,而且要“脚踏实地”,坚持走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之路,而目前留学市场、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运作粗放,组建嘉祥国际教育机构时机已成熟。
李继星认为,组建嘉祥国际教育机构,在定位上要以公益性为主,商业性次之。嘉祥国际教育机构的定位应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顶尖的、前卫的、高端的人才”,这样就会得到政府、社会、人民的持续性支持。应着眼于十多年后国家、民族发展需求开发课程,为未来提前培养人才。
马中红表示,组建嘉祥国际教育机构是高瞻远瞩的规划,在现有的基础教育模式上开辟新市场,在中国是具有创造性的事情。她指出,新的教育机构要不同于现有的学校,定位要准确,同时要做好品牌的培育、维系、反馈等。
黄炽森是来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香港地区,在他眼里,组建嘉祥国际教育机构,应侧重于学生生活态度、综合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训;国际游学活动目前市场潜力很大,嘉祥应高起点落笔,区别于普通国际教育机构的“游而不学”,不但“游”而且重视“学”,将嘉祥的育人精神与全球的先进教育思想连贯统一。
孔庆东认为,组建嘉祥国际教育机构,目标上要远近结合,不仅要时刻怀揣长期理想,也要踏实做好近期的事情。做法上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方式上要多元、分层,要培养优秀人才,也要培养社会合格的人。对国际化,他的理解是,国际化只有传承本土优秀基因,才有国际化视野,尤其强调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理念和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做人应该具有大追求、大目标。
长期关注我省基础教育的纪大海认为,组建嘉祥国际教育机构很有前景,其目标定位应该是公益化第一,市场化第二。他对成都培训主体市场作了分析,并指出,很多学生在学科培训、小语种、特殊才能、升学培训方面有很大的需求。
邓兰对纪教授的观点深表赞同,她进一步指出,培训不仅仅是应试课程,更要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塑造,要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要适应个体的发展。
林嘉仪女士认为,嘉祥国际教育机构,对国际化的定义不应强调学生只是会英语,而是要鼓励学生走向世界,见识世界。
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人生规划衔接社会需要
24日,蒙顶山空气如洗,在半山腰,与会专家席地而坐,对《“嘉祥导师制”的实施》、《嘉祥教育十年发展纲要》进行热烈讨论。
从今年4月开始,嘉祥集团在全国民办教育中首先试行导师制,北大教授孔庆东、全国物理奥林匹克总教练、北大教授舒幼生等知名大家,到校为学生指导人生目标规划,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对此,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雷解民校长就导师制实施情况作了总结,并介绍了目前11名学生的导师对口情况。
作为学有所长、在各自领域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导师,如何才能在指导学生时产生最大的效果、最好的影响?陈跃红指出,导师人数有限,专业固定。导师主要是培养学生除学校教育以外的东西,如综合素质、自信心、使命感等。学校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导师的职责,对学生培养的定位、导师助理的职责要具体化,让学生成人、成大器。
韩威从项目设计的角度发言说,导师职责是什么?导师要做什么,对导师有什么要求,越细化越好。从理论角度讲,哪些可以和学生沟通,哪些不能,一定要有书面成文的界定。她认为,试点阶段,现有规模就够了。以后要扩大规模,导师来源应该更加多元化。她建议出一本《导师助理手册》,让导师助理做好事务性工作,让导师的作用最大化。
作为省委的智囊机构成员,李后强也一直关注嘉祥教育的发展,对导师制,他认为很好,下一步要巩固、完善和提升。目标要明确,重在人格、品格的锻造,智商、情商的提升,特别是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最重要;导师的选择要体现“四性”即示范性(学术、人品)、积极性(乐意、主动、自觉)、多样性(高校、企业、作家、企业家、党政机关等)和相容性(导师和学生志趣相投)。要双向选择(菜单式、淘汰式、宝塔式)、分层次(年级之分,成绩之分)、放射式(对他人的影响);工作方式要体现“四化”即个性化(差异、尊重个体)、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内容)、联动化(通过导师助理和组织行为影响全校)、信息化(用现代信息手段如电子邮件、短信、QQ、博客等联系、沟通);要让学生有自豪感、光荣感;要让导师有责任感、成就感。
导师制如何达到更好效果?马中红建议导师与学生建立QQ群,双方定期网络互动。邓兰也认为,导师制的推行,要以点带动面,使受众面更广一些。导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抗压能力、团队精神等。
先后经历过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管理的吴丽说,公办、民办校管理体制完全不一样,要集众家智慧,要不断创新。对导师制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作为唯一应邀到会的实业界人士,杨巍认为,教育需要资本运作,前期组织架构的准备要为未来服务,以目前嘉祥的走势,未来10年,嘉祥的发展不可限量。
“不断吸引把教育当事业来做的人”
——向克坚董事长谈嘉祥教育集团发展战略及用人观
“教书不是谋生,学校要不断吸引热爱教育,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的人。”历时两天的研讨会,四川嘉祥教育集团董事长向克坚全程参与,边听边记,专注而投入。面对各路专家,向克坚说,要做大做强嘉祥教育事业,实现创中华名校、育国际英才的目标,必须有一批以教书为乐、以教育为终生追求的“铁杆嘉祥育人团队”。
作为自己全情、全心、全力投入的嘉祥教育事业,向克坚有着始终如一的坚定追求:创中华名校,育国际英才。他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注重文化传承的民族,也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发展,继续着伟大的复兴之路。创中华名校,就是要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薪火相传,并向全世界传播;育国际英才,就是要眼观世界前沿,兼收并蓄人类文明成果,为我中华服务,为全人类服务。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成为弘大的嘉祥教育大厦的两根支柱。在他看来,我国现有的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现在是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时机,也是校外教育的最佳投资时机”。按他的构想,嘉祥不仅要打造精英教育平台,还要形成强大的精英教育基金夯实后劲,拟将嘉祥教育平台利润的10—20%拿出来成立基金,先做公益,追求教育理想的实现,嘉祥国际教育机构才会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在他的心中,嘉祥国际教育机构的近期目标是:借助七中嘉祥品牌,一是做小升初、文化补习;二是把成华校区旧校址拿来做教育平台,自己做,也邀请其他优秀人才加入,方式包括兼并、重组、申购,以此缩短时间,迅速占领市场。远期目标是:以国际交流为主,包括境外办学,包括引进国际化教育元素等。
“这些,都需要有献身精神的人来做,需要有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来做。”为此,嘉祥首开先河,在全国民办学校中第一个建立老师养老基金,始终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态度,吸引各路教育专家、优秀教师为我所用。10年发展,已具备一定实力,如今的嘉祥,已经聚集了全国同类学校中众多好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尖兵。再过5—10年,嘉祥教育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银杏树下聚群贤,蝉鸣声中摆论坛。嘉祥教育创名校,百年树人要争先!”李后强的即席感言,预示着嘉祥以本次雅安论剑为标志,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