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次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2009-01-02 20:52:56)
标签:

财经

经济

金融晰

不良债权

罗斯福

美国

杂谈

分类: 财经评论转

      历次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历次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历次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始于去年的次贷危机如今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然而,“华尔街没有新事物”,综观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0年日本银行危机、北欧银行危机……均可见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子。让我们不妨以史为鉴,通过以往几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来为本次金融危机拨云撩雾

  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

  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始于美国。当时随着经济通胀,市场融资炒作风气盛行,资金在房市和股市流窜。随着美联储升息至5%,美股于1929年10月29日崩盘,道琼斯指数单日重挫23%(俗称黑色星期二)。促使经济恶化的是美国于1930年6月17日通过法案,对3000多项进口商品课以60%的高关税,全球采取关税壁垒报复,国际贸易完全停滞。到了1932年,全球贸易总值只剩下不到1929年的一半。1929-1932年间,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80%,修正期间长达2年8个月。

  1933年,共有约5000家商业银行倒闭,另外超过6000家银行以特别股方式向RFC借钱,部分保险公司和信贷机构也通过这个机制解困。

  一次大战留下的债务与赔款,迫使欧洲向美国举债,欧美经济连动性提高。随美国经济崩盘,银行转向欧洲抽回银根,促使欧洲各国也进入萧条。

  政府介入: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就任后通过《紧急银行法》,主要有两大措施,其一,于1933年3月设立房主贷款公司。作为政府代理机构,其主要任务在于提供房主房屋贷款,避免因缴不出房贷而被迫丧失房屋所有权。此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提供贷款给有房贷压力的住户。在1933年到1936年间总共向100万个家庭,提供了为期30年的固定利率房贷;二是以折价20%方式向贷款机构购买房贷,透过发行债券和贷款机构交换账上的不良贷款,再以更优惠的方式将贷款再度贷放出去。其二,于1932年1月设立金融重建公司。初期由财政部提供5亿美元当作资本,并允许透过发债或是向财政部借款的方式,取得解困资金。1933年3月随着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赋予RFC通过购买问题金融公司的优先股的方式提供资金。

  RFC主要针对体质较佳的银行进行收购,同时只对在RFC设立以前就已存在的公司解困。

  政策结果:在《紧急银行法》通过及罗斯福总统宣布抢救金融体系、保护房屋市场正常运作下,美股S&P500指数6个月上涨66%。

  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

  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欧银行业的贷款比重及利息设定等都受到连串限制。至1985年金融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限额管制,市场变得更为开放,但也同时造成银行间为了竞争市场占有率,而导致承做过多高风险的贷款。

  1985-1989年,北欧三国(芬兰、瑞典、挪威)房价和股市表现都呈倍数成长,投机风气盛行,5年内瑞典房市上涨50%,股市则上涨超过200%。房市股市荣景加速泡沫形成,也使私人部门借贷情形更变本加厉,加速民间消费和资本投资的快速成长。

  后来政府为了对抗经济过热,1987-1992年间陆续升息,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及资产价格(尤其是商用不动产)剧烈下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及民间消费行为。

  政府介入:1991年开始,北欧三国政府陆续采取不同方式拯救市场。以瑞典为例,1992年底国会通过援救金融体系,并于1993年5月成立银行协助局提供协助和管理工作,主要解决措施有推行信用担保;成立特别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中央清算机构;制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

  政策结果:瑞典政府宣布于1992年9月推出广泛的信用担保措施,并于12月由国会通过140亿美元重建基金并接管Nordbanken后,银行类股上涨109%,1年后总计上涨409%。瑞典政府相关的支出总计为92亿美元,约占当时整体GDP3.6%。

  1990-2003年日本银行危机

  背景: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银行危机背景和美国目前的情形十分相像,都是在宽松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机制下,助长了房市(当时是商用不动产市场)的泡沫。

  日本股市在1989年10月达到历史高点,其后一路下挫,至1992年8月共下跌了60%,而在商用房地产部份,则是由1991年高点连续跌了15年,直到2006年才回稳,修正幅度达70%。在这段修正期间,伴随着资产价格持续下跌,货币供给和银行贷款的减少,以及银行不良债权的快速攀升,导致1998-1999年银行接连倒闭、2000年初知名企业如Sogo等倒闭。引发经济全面衰退,这些迹象和当前美国市场有不少的雷同。

  政府介入:自1992年起,日本陆续推动多项公共措施或是提供资金计划,但成效有限。1993年1月,由162家民间银行成立的共同不良债权收买机构,提出不良债权的揭露和呆账冲销指导原则,并且为出资金融机构的债权人提供担保,但亦成效不彰。

  1998年10月,推出《金融再生法》,拨出约5200亿美元,且直接将资金挹注在问题金融公司,规模为历代金融危机之最。

  日本政府再处理问题金融公司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政府透过入股方式进行暂时性的融资;二是由政府指定机关予以清算;三是问题银行将营运权交给政府资助的过渡性银行处理。

  另外,日本于1999年4月成立全国性的整理回收机构,除了接管住宅金融专门公司(Jusen)和破产银行的不良债权外,也向正常银行以时价收购不良债权,以尽速恢复金融机能。

  政策结果:在长达10年的危机中,政府直到1998年10月才立法并成立特别机构,将资金直接注入到问题金融机构中,但其救援的效果较先前宽松货币政策,或是刺激财政方案来得直接。市场对于救援计划的反应相当正面,日本银行类股在救援计划公布后三个月内上涨20%,一年后上涨88%。

  历次危机处理方式比较

  几次危机的共同点,都是廉价的资金成本加上金融法规的开放,导致投资风气大盛,刺激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飙涨。而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可说是在过度的财务包装和杠杆运作下,承做高复杂度和低透明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造成评价困难,可说是此次金融危机较之前复杂的原因。

  目前市场普遍的共识,在于建立一套完整、全面、有效规范金融机构的措施。尤其在衍生性金融商品部分,如何建立一套透明公正的评价系统,或是通过在交易所的方式进行挂牌交易,应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由前几次危机事件可以观察到,当金融危机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时,由政府出面主导的解决措施,如政策性的挹注市场资金、成立特别资产管理公司取得并保护资产价格,或发起银行资本再造方案等,是最后的解药。另外,当政府处理的态度越明确,或是应变速度越快时,越能缩小市场震荡的阵痛期,同时社会成本的负担也会愈小。

  目前美国的拯救措施与过往几次危机的处理有相似之处,如美联储透过代理银行JPMorganChase收购BearStearns(北欧、日本经验);以入股AIG方式提供贷款(日本经验);或是放宽银行拆借的担保品的范围(北欧经验);另外,近期可能直接收购问题银行的贷款或不良债权,以恢复市场信心和流动性。

  然而,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从前几次金融危机来看,金融股在政府出面提出大规模拯救方案后,平均而言在3个月后上涨27%、6个月后上涨55%、一年后上涨148%。因而,现阶段投资者不妨在关注危机解决过程的同时,关注股市特别是金融股的投资机遇。 
                                              历次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