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乌镇东栅沃登卡 |
分类: 行摄中国 |
乌镇开放的区域有东栅与西栅两个部分,东栅质朴古老,没有被商业氛围所熏染,乌镇本地人的水乡生活在东栅有最好的反映。在博文如诗如画的那古巷古街那水与那桥中,我用图片的形式大致勾勒了一下乌镇的布局,很简单,那些清朝末年的古建筑沿河而建,街道与河流形成了乌镇东栅的主要轴线,然后由狭窄的横向或者纵向的小巷子以及河上的那些小桥,将小镇连接成了一个整体。
依河筑屋,街桥相连,水镇一体,一个转身,一个回眸,一个流盼,“春秋”变几回!这就是乌镇,我虽小,却能处处美景,变幻无穷尽!
依水而建的乌镇,你可以选择陆路也可以选择水路,无疑通过陆路更易深入到人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但站在船头,随着摇橹声悠悠游荡在那梦幻般的小河里,看晨曦初露,观日落晚霞,自有不一样的水乡情怀。
所以我建议,你可以先随船把乌镇穿行一遍,然后步行进入那些古老的街巷以及弄堂,零距离感受乌镇那悠悠的历史古韵与情怀。
闲话休提,“沃登卡新浪文化名博中华游”的队伍还在乌镇东栅里面徘徊又徘徊,是的,除了那些街巷小桥以及古建筑,东栅还有很多古老的玩意值得好好玩味。深深呼吸一口湿漉漉清新新的空气,静下心来,我们继续慢慢触摸乌镇东栅古老街巷里面的“风景”!
一、江南百床馆的那些木床
位于东大街210号,是我国第一家收藏江南木床的博物馆,面积虽然不大,但我们在空间千回百转之中,感受那明清及其近代古床的精美艺术,既有富商大贾们的奢华盛榻,也有普通百姓的质朴俭床,自有一番时空穿越恍如隔世之沧桑感。
床榻上的那些精美雕刻,无不透出乌镇人的细腻与精湛,也许只有在这如此柔媚软甜的乌镇才能走出这些民间的艺术。
![]() |
![]() |
![]() |
相传乌酒以本地糯米酿制而成,乌酒乌紫晶透、芳香馥郁、醇真甘爽。乌酒的来历则源于唐宪宗年间,相传安史之乱时,乌镇守将--平时嗜酒如命的乌将军为保百姓平安,滴酒不沾,最后战死。于是百姓纷纷抬出黑黝黝的酒坛酒缸,洒乌酒成河,以示纪念,有诗为证:不见将军披风马,惟有乌酒香万家。
三白酒则大异其趣,《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入口绵甜,回味爽净。男女老少皆喜欢也。
![]() |
![]() |
![]() |
三、那些古老的蓝印花布
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布乃棉线纺织,然后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乃难得的民间手工工艺。
鞋底用布层层叠加,然后一针一线缝制,你看下面布鞋鞋底--那密密麻麻的针线孔痕迹,多么繁琐而需要耐心的工艺!如果你来上一双,然后在乌镇穿街走巷,保证使你的脚舒爽无比也。
原来是东栅大户徐家的豪宅,因其木雕精美而得名。
豪宅的院落也是层层叠叠,随你脚步移动,景色各不一样。
建筑雕梁画栋,门楣窗棂上人物走兽花鸟虫鱼的木雕精美细腻,栩栩如生。
![]() |
![]() |
![]() |
“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反映的是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
六、立志书院--茅盾纪念馆
位于茅盾故居东邻,清同治四年(1865)创办。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立志小学,是乌镇第一所初级小学,茅盾为第一批学生之一。
![]() |
![]() |
立志书院西邻就是茅盾故居了。
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为“江南三大道观”。修真观前的广场很大,
与之遥遥相对的就是古戏台,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屡遭损毁,1919年修缮后保存至今。古时神会庙会时,这里热闹非凡,当然也有地方戏上演。正如戏台内对联所言“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
但此时,桐乡花鼓戏--虽然被几个老人演的很欢,但观众寥寥,要是古时的人们穿越时空来到戏台前,肯定惊诧非凡!他们哪知: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在各类媒体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的今天,那慢悠悠哀凄凄的调调已经与时代不合拍也!
那二胡那锣声那唱曲---哀哀怨怨惨惨戚戚,好不叫人悲心!我只能立此存照,向您们表示敬意!--毕竟这也是乌镇古老文化的一部分!
逛完乌镇东栅,上一张轻松的小片,就此整理心情,蓄势去西栅看看还有什么大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