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你在诉说什么?!
小漂回来

先让镜头切到南宋大约1180年:
著名诗人杨万里沿长江坐船路过江边一市镇,但见:云雾缭绕,江涛拍岸,水高浪急,岸边芦荻繁盛,捕鱼的渔罾一字儿排开,连船也难以靠岸,市场上的鱼蟹多得屯街塞巷,便宜之极,一幅江南渔乡的丰收景象。于是写道: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
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
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
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
此诗题为《舟过大通镇》,写的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安徽铜陵的大通古镇。正因为此首诗,到了今天铜陵人民每每追溯大通古镇的历史总要追溯到这首诗。其实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成书的《元丰九域志》卷“六”中“池州”篇就记载有:“上铜陵,州东北140里,五乡,大通、顺安二镇”。也就是说北宋元年就有了大通镇的记载,但这个镇起于何时?则难于说清,但可以肯定,只会早,不会晚,因为只有存在了才会有建制,所以可以说,大通古镇已经存在了千余年。
据史志记载,唐代在大通就开始设水驿,称为大通水驿古镇。
到了元代,当江苏高邮进士汪广洋在赴江西任参政时,路过大通港,作者独立船头,则又是一番景象,港口繁华的市肆、如烟柳条与绿树掩映的簇簇人家扑面而来,于是欣然写道(诗名:《江上》):
大通港口柳如烟,簇簇人家赛辋川。
侯吏颇诸巡逻事,插旗挝鼓送行船。
我们知道,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山水相依的蓝田辋川建筑的园林式的、集居游玩为一体的大型建筑集群。可见在汪进士眼中,那时的大通生态环境优美,植被丰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适于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
到了明代嘉庆年间,池州府推官李宗泗乘船顺流路过大通,又情不自禁的发了一通感慨(《大通江上》诗):
双浆摇冲下大通,隔林烟火隔溪钟。
笙簧鸟雀清不浊,水墨江山淡更浓。
沽酒有村垂柳锁,采樵无路落花封。
胸中不用吞云梦,一览烟波几万重。
好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可以想象,此时的大通-怎一个美字了得?!那时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以及文学家张国维等都留下了赞美大通古镇的著名诗篇。
据史书记载,在明代洪武初年,大通就设立了巡检司、河泊所、驿运站等政府机构。到了清朝,设大通水师营,也就是说这里是训练水军的地方,当时驻扎水陆清军近千人。后来,政府在此设立盐务招商局,带动了大通古镇的发展。一时间这里成了长江中下游盐、鱼、茶叶等重要的交易市场。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仅大通隔江而对的江洲(和悦洲)上就有居民七万之众,计有三条大街,十三条巷子。有千家店铺,三家报馆,八大银楼,八大商帮,四大码头,四大洋教堂,四大佛教寺院等等,茶楼戏院数不胜数,与上海同步上映新电影,繁华兴盛之极,并博得“小上海”之称谓,也因此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驻守在大通的国民党川军借“焦土抗战”之名,一把大火把和悦洲化为灰烬。从此千年古镇也开始走向衰落。
可以这样说,大通古镇自唐宋起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但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开始衰落。尤其是长江河岸的不断抬高,使这里水患不断,据史志资料统计,仅1949至1999年50年间,大通有32年在汛期就超警戒水位。1995至1999年间,大通镇(和悦洲)数次被淹,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这里浸泡三月之久。所以大通的居民大量外迁,使这里更加衰败。
随着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水患危害已经解除,大通和悦洲已经连续数年没再遭受水淹。于是政府又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这里。最近,铜陵市政府开始实施古镇的历史文化挖掘与恢复性开发,并批准这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09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深入到大通古镇,进行了深入的拍摄与报道。据报道,最近铜陵市政府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历史文化遗迹。
大通古镇的风貌何如?这是你也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前不久,有机会来到铜陵,无奈冷风杂细雨的天气长久的在铜陵上空盘桓不散,在久等无果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来到这个古镇探访一番――一睹据称还有很多古老印迹的地方。
说到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大通古镇的具体情况了。大通古镇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安徽铜陵市西南约30华里,为铜都的远郊,交通比较方便。确切地说,大通由大通古镇与江对岸的和悦洲组成,大通镇古名也为澜溪街,和悦洲也被称为荷叶洲,应该是洲岛形似荷叶之故,澜溪街与和悦街隔江相望。
长江浩浩荡荡来到这里之后,被和悦洲一分为二,由和悦洲与大通古镇夹住的长江于是成了船舶停驻最好的港湾。此外,古代的铜陵就以冶炼闻名,大通又是其西南门户,加之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距此地仅38公里,乃下江人士去九华山朝拜的必经之地,在水路运输地位极高的古代,这里就成了东来西去的交通枢纽,成了各类物资的集散地与中转站。应该说正是这个原因也使大通古镇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兴盛一时。
就此打住,让我们走进神秘的大通古镇,看看千年古镇的今天!
一、澜溪街

走进澜溪街,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一字儿排开+青石板的地面,仿佛正在向你诉说着旧时大通的辉煌。

现代的招贴画+来来往往的人们+出售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店,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还有很多居民在这里顽强地生活着。

要是南宋时期的杨万里同志路过这里,也会感叹:那个鱼蟹屯街塞巷的景象跑哪去了?

那个美术装潢经营部在大通轰轰烈烈的衰败中,也是人去楼空,它似乎也告诉你我,这个古镇在我国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加速衰落。

人们顽强的生活着,不知道他们风云一时的老祖宗看见如今的惨淡,有何感慨?

你,埋头急匆匆的走着,走向何方?

这些古树也见证了这个城镇兴衰的历史。

有人来理发吗?有人来修钟表吗?

你就别拍了,左边那个冲我而来的老兄说到,中央台也来拍,这个破败像,丢人啊(注:原话)!老兄,其实我也没有别的意思,我的拍摄如果能够换来更多人对这里的关注,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右边的大爷,理发的师傅,您们说呢?
“万岁”的口号,声犹在耳。转瞬间,也化为了历史的碎片。


想当初“万岁”与“最高指示”无处不在。
看如今,“笑纳八方财”的口号响遍大地,但我也觉着,人们又似乎太物质了一点。
计划经济也在这里有遗存。

鸟儿,你难道也在找寻那往日的辉煌?
二、走向和悦洲

通过上面的台阶来到这个轮渡-和悦洲的人们通向外面世界唯一的通道。
看那烟波浩渺,可以想象古时候船来船往的辉煌。
枯木掩映,那就是古时候铜陵与桐城争来争去的和悦洲(因为富有)。
归去来兮?
年轻人急匆匆的奔出去,老人们迈着沉重的步伐--顽强地坚守。
进入这道门,就到了和悦洲--如今的和悦村。

向右看,曾经兴盛的三街十三巷--这是其中的一条街。静默中的断垣残壁--人走楼空--你有话说吗?

残草丛生伸向远处的青石板大街,傲然而立的徽派建筑标志性的马头墙。遥想当年,人喧马闹,车来车往,何等的繁华--难怪有“小上海”之称?

老人与小孩,你们在坚守什么?
枯木杂草断壁---远处的人,你在找寻什么?


虽然伤痕累累,我也曾经辉煌。你,就尽情地诉说吧!
裕和祥...?曾经的著名商号?
泰顺......?曾经著名的批发部?从这里那些土特产品输向四面八方?
....悦...所?曾经的政府所在地?

回到主路,继续前行,和来来往往的村民擦肩而过。
村里,除了残遗的大街,还有零零星星的建筑。
几乎可以肯定,这是曾经的三大街之一。

那些无人理的砖头,拿来砌墙很不错。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辉煌,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
看完,请关注:被剽窃的那些烦心事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