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记》姜怡如

养蚕记(2025年4月13日——6月9日)
4月13日,蚕卵到货,随即开始孵化。4月19日,蚁蚕孵化出来,模样真像小蚂蚁一样,留下白色卵壳,整个孵化过程历时6天。感觉蚕刚一孵化就能吐丝,将自身黏附在桑叶上,这似乎是它们基因里与生俱来的本领。它们开始喜欢吃嫩叶,不过一天下来,也就是在桑叶上吸出一两个如小针眼般的小洞,方式是吮吸或者“啮”。是牙齿还没长成的缘故?蚁蚕尤其喜欢吸在乳白色汁液外露的叶柄末端。所以,把叶子剪碎会更好,这不仅可以使汁液从剪切口充分暴露,还可以避免蚁蚕小不点儿因被失水皱缩后的大叶片包裹住而窒息。
4月20日至5月25日,持续精心喂养蚕宝宝。期间看到蚕宝宝多次蜕皮,待个头稍大些,就可以听见蚕吃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响,真是好胃口。当蚕长到3cm多长的时候,就不需要将桑叶剪碎了。看到一片叶子被蚕从中间或边缘逐渐吃掉桑叶,我真切理解了“蚕食诸侯”这个成语,蚕食的反义词是鲸吞吧。并非一直进食,也需要休息睡觉,它趴在叶子上,伸着肉嘟嘟的脑袋,一动不动,偶尔被其他“小伙伴”触碰一下,便晃一晃脑袋,然后继续酣睡,这也是为即将到来的重要生理环节——蜕皮做准备。
5月26日,第一只蚕开始结茧,瞬间令我眼前一亮。随后的五、六天内,白色的茧陆续结成,之后还有彩茧出现,更是让我惊叹不已!6月5日,所有的蚕均已结茧完毕。彩色蚕茧是经过人工基因改造过的品种,不需要喂食颜料,蚕自己就能吐出彩色的丝。我发现一个规律,彩色茧的蚕结茧时间要比一般白色的长五六天,两种蚕的外形和体色基本没有差别,只是在最终结茧前一天,蚕的小脚上会浮现出淡淡的颜色。我所饲养的这批蚕中,彩色茧有金黄色、粉红色等,堪称“彩蛋”,真是别具一格。这让我领悟到“磨刀不误砍柴工”和“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更精美的事物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孕育呀!我用厚纸片卷成圆筒作为蚕的茧房,发现蚕惧怕鲜艳的红色,不在红色茧房进食桑叶,更不会在其中结茧。蚕偏爱白色、绿色或其他淡雅颜色,钟情于简约柔和的环境,恰似其简单、不挑食的特性。美好不一定依赖浓烈的色彩,往往平淡方显至臻韵味。
6月7日,第一只蚕破茧而出!它全身洁白,略带浅浅的土黄,体长2cm多一点,全然不复蚕宝宝那般修长。翅膀呈三角形,并不艳丽夺目,虽不会飞行,但凸显了蛾的形态。最令我称奇的,是它那如浓密羽毛般的黑色触角,以及宛如黑珍珠或经过精细打磨的黑曜石般的眼睛。蚕蛾偶尔会用最前端的小脚轻快地梳理几次触角,神态自信满满,宛如一只灵动的精灵!之后便是蚕蛾交配,人们通常会让它们在纸片上产卵,几天后,蚕蛾短暂的一生便画上句号,真的令人伤感啊!
6月8日,虽然心中满是怜惜和不舍,我和爸爸妈妈还是试着烘干保存蚕茧。万物诞生之初皆显弱小,蚕短暂的一生也诠释了生命的轮回之道,然而它们都未曾虚度此生,皆默默无声,按部就班地忙碌着,五千年来未曾碌碌无为过,更留下许多美好传说,这让我不禁慨叹生命的可贵!
人类选择了蚕,养育了蚕,蚕回馈给人类美丽且舒适的织物材料。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伴随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岁月,源远流长,是“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是“诗酒田园话桑麻”文化音符,是“丝绸之路”的文明载体……“天虫”组成“蚕”字,不仅彰显了蚕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更寓意着沟通天地、辅助民生、启迪生死。最后,把我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创作的一首七律诗分享给大家:
《七律·蚕之生》
蚕生就是吃吃吃,最后为了吐丝丝。
籽裂茧成一整月,龄足身蜕六层皮。
抽丝剥蛹万千转,留命化蛾几日期?
寂没轮回一角纸,世着绮绣美嘻嘻。
【姜怡如作,燃冰室主人参与指导修改,202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