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红尘随笔 |
淇河是豫北唯一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该河的源头从山西流出,下黄土高原,穿太行峡谷,上游叫淅河,从我家门前流过,童年我基本上就是在这里泡大的,河流在山岩迎面回旋处,会形成湾,形状如锅,中间深,周边浅,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在中上游河侧段,两岸有无数眼天然矿泉涌入,河水味甜质纯,弯多水缓,芦苇水草丛生,其间野鸭聚生,出产一种自殷商到明清均被列为宫廷贡品,之后于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被世界珍品的野鸭缠丝蛋。缠丝蛋的蛋黄鲜红色(普通鸭蛋为黄白色),将熟鲜鸭蛋细线拉开,不仅蛋清可层层剥离,最奇妙的是蛋黄内有一圈圈红黄色相间的色环,即一环红色,一环黄色,一直缠到蛋黄的核心,煞是好看,令人不可思议,缠丝蛋也因此而得名。
淹制煮熟后,色彩艳丽呈沙性,口感极佳。油炒后为深黄色。还可制成桦花蛋、咸蛋、茶蛋。有关部门的多次化验研究虽都未提示缠丝蛋的形成之谜和缘何仅产于淇河中上游,但却证实了缠丝蛋的营养成份、明显高于普通鸭蛋,高蛋白低脂肪,高钙低磷,且鸭子属野生放养,河水甘质纯,因此缠丝蛋是无抗生素、激素和化学污染物残留的绿色食品。
“淇鲫鱼”是淇河中特产的一种鲫鱼,久负盛名。古诗有:“以食其鱼,唯淇之鲫”,早在春秋《诗经·卫风》中就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佳句。自殷商以来,历代君王喜食淇鲫者甚多,明万历年间淇鲫被列为贡品。3000多年前的商末纣王“肉山酒海,独钟淇鲫”。据《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记载:“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经在河南北部从事发掘。在战国时代墓中,找出鼎、鬲等器,里面都有一些鱼骨。鼎是食器,鬲是饪器,但出现于墓葬中,故里边的鱼可视为祭品。在这些鱼的骨骼中有下咽骨、肩骨、背鳍刺、脊椎骨和鳃盖骨等。其中可以辨认的有鲫、鳊、鲤三种,而尤以淇鲫为普遍”。淇河在豫北以产淇河鲫鱼而著称。由此不难想象,这三种鱼类是当地最普遍的鱼类。明代嘉靖二十四年纂修的《淇县志》水产鳞族中专有淇鲫的记载。《汤阴县志》(1938)一养卷记载:淇鲫“体皆双脊,形扁圆,其肉嫩肥美,片片呈蒜瓣状,汤暖,尤宜啜于冬日,昔在封建时代常有专差向皇帝贡献,为三大贡品之一,颇受嘉评”,故“名声大噪,驰誉南北”。因生长环境不同,淇鲫鱼可分为三种色泽。浅水为金黄色,深水为青灰色,中层是银白色。淇鲫鱼是一种罕见的“三倍体”鱼类(普通鲫鱼二倍体)。淇河鲫鱼体宽背厚,体厚4.8--5.5厘米,含肉率73%远远高出普通鱼类,营养丰富,含蛋白19.16%,比黄河鲤鱼高出1.16%,比普通鲫鱼高出7%;含脂肪1%水肪79%。腮甜可食,这与其它鱼类不同。清炖淇鲫鱼,更为上乘,肉嫩色鲜,汤白如乳,食之可口,回味悠长。据《本草纲目》等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淇鲫具有强身益智、健胃补脾、催乳利尿、消炎止痢、软化血管、延年益寿等多种功能,既是滋补身体的佳品,又是款待宾朋的珍馐。
小时侯夏天中午,爸爸妈妈午休时间,我们兄弟几个就偷跑出去,在河里游泳。一个潜子下去,睁开眼,能看到鱼儿在腮帮子上撞来撞去,两个小时能逮二十多条。因为不是人工饲养的,大多不到一斤重。从家里偷出来锅,拿些油,在河滩用石头垒个灶,用河柴燃起篝火,半个小时工夫不到,鱼香四溢。因为鱼不大,只有一根主刺,吃起来方便的很。顾不得烫手,我们几个小伙伴把鱼从锅里抓起来就吃,现在回味,仍余香饶口。
冬凌草为唇形科植物,喜阴,大多生长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上。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冬凌草可“降燥热、清浊气、润咽喉”,而《中国药典》现代药理成份分析也表明,冬凌草具有解热、消炎、利咽、抗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淇县野生冬凌草的资源十分丰富。在桥盟乡大石岩村北山坡,海拔500多米处是冬凌草的生产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