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集中识字(一)
(2009-11-01 20:58:02)
标签:
急就篇清人急就章讲者张志公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 “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二千
字,乃可读书。(王箱:《教童子法》)王筠是文字学家,所以他提出先教纯体、再教合体这种合乎汉字构造规律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人采用,不过并不广泛。至于他说必须首先集中教儿童认识两千字,然后读书,这倒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项经验总结。下边,我们先考察一下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然后讨论它的作法。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是所谓“三,百,千”(即三字题》《百家姓》《千字文》)。为了探讨“三,百,千”的情况,不能不追溯一下它们的前辈《急就篇》;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荐察一下在群众之中跟它们相抗衡的另一路教材——各种“杂字”。
1.《急就篇》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从周、秦到汉,陆续出现了很多种识字课 本,如《史籀篱》《苍颉篇》《凡将篇》《训篡篇》《急就篇。等。其中流传的时间最久,并且一直保存下来的是《急就篇》。(其余各种久佚。清人孙星衍、任大椿、顾震福、马国翰、黄等分别从各种古籍的引文中辑录出一些片段,多少能知道一点情况,但无从见到原书面貌。)
《急就篇》,西汉史游(据《汉书·艺文志》,史游在西汉元帝(前48一前33在位)时为黄门令,余无考。)编撰,成书时间约在纪元前四十年。关于“急就”两个字的意思,宋人晁公武是这样解释的:
杂记姓名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急就篇》,全书共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据前人考证,最后的一百二十八字是东汉人补加的。
王应麟《汉志考证》曰:“《隋唐志》谓之《急就章》”。国朝太宗皇帝 尝书此篇。又于颜本外多“齐国”“山阳”两章,凡为章三十有四。此两章盖超于东汉。按《急就篇》未说长安中澄渭街术,故此篇亦言洛阳人物之盛以相当。而部县以世祖即位之地,升其名为高邑,与先汉所改真定常山并列。此为后汉人所续不疑。(姚振宗《隋书·缓籍志考证》引。)
就前边的二千零一十六字来看,大致是把当时常用的单字编集起来,使之成为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记诵,尽可能避免重复字(一般都说《急就篇》没有重复字,实际上有的,不过确实不多。清人俞正变就指出过十几个重复字,
见所著《癸巳存稿》卷十二。),同时尽可能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借此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多少教给儿童一些常识。这两千来字编成三部分:一是“姓氏名
字”,四百多字;一是“服器百物”,一千一百多字;一是“文学法理”,四百四十多字。(据王应麟补注《急就篇》的跋语。)第一部分用三言,如:
宋延年 郑子方 卫益寿 史步昌
二、三两部分用七言,如:
稻黍秫稷粟麻秔 饼饵麦饭甘豆羹
治礼掌故砥砺身 智能通达多见闻
第三部分的末尾有一小部分用四言,如:
汉地广大 无不容盛 边境无事 中国安宁
这部识字课本流传使用了很长的时间。顾炎武说:
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魏书·崔浩表》言“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刘芳撰《急就篇续注音义证》三卷。陆拟《急就篇》为《悟蒙章》。又书家亦多写《急就篇》。……自唐以下,其学渐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
唐代以下,《急就篇》虽然确实被新起的识字课本所代替,但是这本书还是保存流传下来,并且对后世蒙书的编法有很大的影响。下边就要谈到的“三,百,千”,以及再下边将要讨论的各种韵语读物,可以说都是继承了《急就篇》的经验而有所发展的。(宋人欧阳修、王应麟都用“急就”这个名称编过识字课本。欧阳的叫作《州名急就章》,见《居士集外集》,《欧阳文忠公文集》五十八;王的叫作《姓氏急就篇》,有单刊本。两种都没有广泛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