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惺惺相惜,合情理而有条件——重读《柳子厚墓志铭》

(2022-05-26 11:06:24)
惺惺相惜,合情理而有条件——重读《柳子厚墓志铭》

惺惺相惜,合情理而有条件——重读《柳子厚墓志铭》

惺惺相惜,合情理而有条件

 

——重读《柳子厚墓志铭》

 

庄关通

 

20岁前,我就爱读韩柳文,也读过《柳子厚墓志铭》。如今83岁了,重读这篇墓志铭,感觉明显不同,边读边想的东西多了,多思之一就是:惺惺何能惜惺惺?

韩愈(768—824)与柳宗元(773—819)在政治方面的见解并不全同,韩愈不认为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是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影响他与柳的深情厚谊。韩与柳先后于贞元八年(792)、九年(793)中进士,他俩都是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韩与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列“唐宋八大家”。韩年长5岁,他对柳多了一份兄长般的关爱。柳宗元死后,韩愈连作三篇:《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志铭》、《柳州罗池庙碑》,可见挚友之情非同寻常。被贬“八司马”中,刘禹锡与柳宗元情深友于,按理,刘禹锡可作柳宗元的墓志铭,但他请韩愈写,因为他明白韩愈最了解柳宗元的为人及其一生。

在《柳子厚墓志铭》里,韩愈记述了柳宗元为刘禹锡着想、决心“以柳易播”的事迹: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柳宗元自己也处于被放逐的窘境,但竟然为刘禹锡及其母亲着想,宁愿自己到更荒僻的播州,宁愿因此遭受更严厉的处罚。这种真心诚意,有些亲兄弟都难具有哪!这足见柳宗元具有非同寻常的良好人品,有一颗仁慈之心。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韩愈在这篇墓志铭里特地记述这件事,这说明韩愈同样是很看重仁慈的。

在叙述完这件事后,韩愈竟紧接着大发议论: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

真是不拘一格!议论文字居然比叙事的多,而且在议论中淋漓尽致地揭露和抨击了世间那些口是心非、虚情假意、两面三刀、落井下石的小人!这样的议论,一方面出于韩愈对“士穷乃见节义”的深刻感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他褒扬柳宗元的真诚之心。

实际上,文人之间的真诚相待是相互作用的。韩愈对柳宗元如此真诚,柳宗元在世时,亦真诚地对待韩愈。比如,柳宗元尽管没有韩愈那种“狂”劲,自己说“不敢为人师”,然而,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说:“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显然,柳宗元对韩愈“抗颜为师”的钦佩是由衷的。

以韩愈、柳宗元为旗帜的古文运动中,韩愈当之无愧是首创者和成就最大的践行者,但韩愈能充分看到柳宗元的长处,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概括了柳宗元贬至永州后的文学造诣:“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又具体描述了柳宗元在柳州的廉明政绩:体恤百姓,敢破“以男女质钱”坏风俗,以及当地读书人“皆以子厚为师”的情况。这样的肯定和褒扬,在重才而好学的韩愈笔下是再自然不过了。

一般的墓志铭,总是只褒扬死者的业绩,甚至扬善隐恶。其实,许多挚友往往就是诤友,只有既是挚友、又是诤友,相互间才会坦诚地倾吐肺腑之言。《柳子厚墓志铭》的非同寻常也正在这里。韩愈根据自己观念,在充分肯定柳宗元的同时,道出了他的弱点:“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观点是明朗的,由衷的。韩愈是主张“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所以他这里的措辞很委婉,很宽容。这透露出他对柳宗元既爱惜,又惋惜。

韩愈对文学创作理论的一大贡献是他首创了“不平则鸣”说,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他对柳宗元被贬存有特殊的复杂心理:一方面惋惜,一方面又不得不认为如果柳宗元“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

好人身边有好人,好人决不忘好人!这墓志铭最后说,柳宗元47岁就“死于穷裔”“有节概,重然诺”的挚友裴行立出资,其灵柩方得归葬。柳宗元,这位唐代进步的思想家、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集,就是他所尊重的刘禹锡编的。它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韩愈与柳宗元,柳宗元与刘禹锡,裴行立与柳宗元,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这三对,仅是文人相重、惺惺惜惺惺的典型。古往今来,类似的佳话还可举出不少。然而,我还读到另一面:有些文人与文人之间,有些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难以如此。文人相轻,同行相妒,虚伪、欺骗、算计、排挤等不道德行为竟然会见于一些文人、聪明人身上!

 

重读《柳子厚墓志铭》,我悟到了两点:

第一,“惺惺惜惺惺”合情合理。这本是文人、聪明人应该具有的品质。真正的智者应该就是仁者,仁者应该懂得尊重、关爱他人。钱穆曾说:“生而不知有亲,是为不仁无德。生而不知有尊,是为不智无行。尊必尊其亲,亲必亲其尊,尊与亲又必相和合融为一体,斯为德性与事业行为之合一,即仁智合一,此为人道之大本,乃人生之原始与归宿之所在。” (《晚学盲言尊与亲》)

第二,“惺惺惜惺惺”,并非自然存在,而有其前提条件;并非一见如故,而必经实际接触,彼此相知,心心相印,包括:都有仁慈之心,唯如此,才能相互关爱;都有真诚之心,唯如此,才能相互信任;都有好学之心,唯如此,才能相互尊重;都有宽容之心,唯如此,才能相互谅解。心相印、道相合这前提有了,惺惺与惺惺就会相互怜惜;否则,道不同不相为谋,更别谈相惜,此处没有拉郎配。

 

2022522日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