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样读书是不是离谱了?——由仲由与孔子的关系说起(1)

(2018-06-20 12:51:44)
分类: 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是不是离谱了?

——由仲由与孔子的关系说起(1

 

庄关通

 

仲由,字子路(亦字季路),他与孔子的关系不言而喻——师生关系,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仅此而已。难道这还有疑问吗?有。

 

一、不少人以为子路是孔子的保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有这么一段话:“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孔子感到,招了子路做学生之后,就听不到针对自己的丑话、坏话了。

孔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而今,最惹眼的观点,网上有:子路原本是个赳赳武夫,甚至有点不良青年的范儿”,“成了孔子的私人保镖”,“别人不敢再说孔子的坏话,因为怕子路收拾他们除了网上,须经几审的报纸上也有同样的言论,甚至还联系当今实际,比如201865日,我看到一份著名的晚报上有篇《孔子所受恶言》,其开头说:“孔子曾说,自从子路跟着他,恶言不闻于耳。恶言,就是难听的话。子路勇武直爽,有不平事,会挺身而出,他做了孔子弟子,别人自然不敢在孔子面前恶言相向。”而其结尾说:“还有,孔子这样,还要一定的武力捍卫才能耳根清净,而那些恶言,在子路的武力面前匿迹,也可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不是始终行得通的。

我以为他们这样说,明显是说偏了,说简单化了。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孔子家语》,记孔子、子路之言或行的,我可能不仔细吧,找不到记述子路一瞪眼就吓得别人不敢说孔子的文句。倒是反过来,别人在子路面前讥讽孔子,子路不仅不制止,而且将此话转述给孔子听。《论语·微子》里,记到孔子要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儿,子路问长沮,长沮弄明白实际上是孔子想问时,只说了“是知津矣”四个字,喔,是孔子,那他该知道渡口的位置,还问什么!子路转而问桀溺,桀溺不仅不回答,竟对子路暗示不值得再跟孔子跑。面对这两人,子路没有发火,“行以告”而已,走了,把这经过告诉了孔子。还有一回,子路掉队了,问一位荷蓧长者有没有看见过“夫子”,长者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时,子路也不仅不发火,而且“拱而立”。被这长者招待一晚后,“明日,子路行以告看看,子路哪里是为保护孔子而不让别人评说呢?再说,哪有保镖会掉队的?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这句话,我看是子路死后,孔子给予的最得体的评价。要理解这句话,恐怕先要了解子路是怎样一个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最初,子路并不明白向孔子学习有什么价值,所以没有把孔子放在眼里,后经孔子设法和启发,才拜孔子为师。

坚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理念的孔子,在子路身上是花了很多教育功夫的,一部《论语》,提及子路的,据李零先生统计,有42章次,是孔子弟子中最多的。我读《论语》,明显觉得子路非常好学,好问,好思,也因此甚至有预见性。他爱听孔子的表扬,又经得起孔子的批评。他能自律,有时孔子当面肯定他,又随即狠狠批评他,他都受得住。哪怕孔子说他不得好死,他也不恼怒(《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有人把子路看作口无遮拦的莽夫,其实是看片面了。在弟子中,子路的社会经验、“政事”经验恐怕算数一数二的,什么该说,该什么时候说,子路还是很注意的。比如《论语·述而》里,就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的记载。再如,子路对“隐”和“仕”是有自己的看法,但在荷蓧长者面前没有说,他按孔子要求马上再去找这“隐者”,却已搬走了,此刻,子路才对仕、隐问题说了一通。

孔子强调“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孔子弟子中,能达到智、仁、勇三全的,我看首先是子路。

认识了子路,就可进而认识他与孔子的特殊的师生关系。子路当了孔子的学生后,随着受教育的深入,师生情感的累积,他就极敬重孔子,极忠诚于孔子,也极爱护孔子。我想,若有人动手欺负孔子,子路当然会出面护着孔子。向老师学,学久了,子路已经有能力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子疾病”(《论语》两次写到)时,子路能果断建议甚至自主操办。有时,他会措辞激烈,如《论语·子路》里记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他竟然说孔子“迂”!这“迂”,无论说成“迂执”、“迂阔”,还是说成“迂腐”,可都不是美词啊!

正因为子路极爱护孔子,所以他也最敢在孔子面前表明自己对孔子决策的态度,或表情,或言辞。人们最熟悉的有这样几桩:孔子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悦。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悦,明确劝孔子别去。晋国佛肸以中牟叛,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引用孔子以前的教诲,提醒孔子别去。孔子以鲁大司寇行摄相事,政绩很好,齐国惊恐,以为“孔子为政必霸”,“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先在鲁城门外展示,大造声势。鲁实权派季桓子“将受”而“怠于政事”。子路看出苗头不对,就对孔子说“夫子可以行矣”,孔子还观望着,后来终究离开了鲁国。

孔子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的观点。我以为,子路和孔子接触那么多,子路又敢想敢说,这么一对师生在互动中造就了最好的教学相长、择善而从氛围。应该说,是靠子路的“不悦”、评说、批评、提醒,让孔子始终保持着头脑清醒,是靠孔子与子路的议论,促使孔子对一些问题认识更清楚。也因此,孔子少出或不出洋相、少干或不干蠢事,怎么还有多少人对他发出恶言恶语呢?“恶言不闻于耳”与“私人保镖”、“武力捍卫”风马牛不相及!

2018618日)

 

 

 http://s15/mw690/001976qIzy7lpcfXkzI4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