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熟语(4)】得体的修辞

(2017-03-15 07:56:38)

【论熟语(4)】得体的修辞

 

庄关通

 

熟语熟语,人们所以对它们“熟”,是由于需要“熟”,而且容易“熟”。需要“熟”,是因为内容可取;容易“熟”,是因为表达方式很讲究。关于它们的内容,我以后将逐一议论,这里先说表达方式问题。

前面我提到,有些熟语,好几部辞典,如成语辞典、谚语辞典、俗语辞典、名言辞典、典故辞典,都会将它们编进去,我举了一百多例。这里,再抽出其中一些来看看,比如:

沧海桑田。忠言逆耳。独木不林。尺短寸长。水滴石穿。唇亡齿寒。礼尚往来。,琢玉成器。磨杵成针。覆水难收。民以食为天。疾风知劲草。满招损,谦受益。行百里者半九十。多行不义必自毙。解铃须用系铃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24个熟语,少则四言,多则八言。它们措辞正确,结构严密,非常简洁,可以说,难以减字、换词,给人的感觉是很精炼,而实际运用时,会收到说起来流畅、听起来明白、记起来方便的效果。

 

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考验,绝大多数熟语在修辞方面是很得体的。我觉得这种得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正确,精炼。特别是四言成语的正确、精炼程度,大部分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第二个层面是形象,生动,上口。许许多多俗语、谚语、名言不仅正确、精炼,言简意赅,而且,人们常用的修辞方法在它们那儿俯拾皆是。这儿不妨举出一些。

1、比喻。例如: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其中本体、喻体、比喻词都是一目了然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其中前为喻体,后为本体。

“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锈”,其中不见比喻词,也不见本体,但它的比喻意义是明明白白的,所以我们读它时,头脑里很容易在它后面补上一个本体,例如“人不常学,必定落后”。

2、比拟。例如:“树欲静而风不止”,“树争一层皮,人争一张脸”,其中的“树”都拟人化了。

3、借代。例如:“筷头上出忤逆,棒头上出孝子”,其中,“筷头上”借代家庭教育中对子女过于宠爱,溺爱;而“棒头上”借代对子女非常严格的要求,甚至在必要时使用适当的体罚手段。

4、夸张。例如:“色胆比天大”,“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两例本来都是比喻,但从意思表达看,比喻退到第二位了,居于第一位的都是夸张。

5、摹绘。例如:“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这是摹绘中的摹色,呈现了四种颜色。

6、双关。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是“晴”、“情”双关。

7、仿拟。例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仿拟成“一失脚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一寸光阴一寸金”,仿拟成“一寸瑞雪一寸金”,“一寸山河一寸金”。这是人们灵活使用熟语的明显标志,我在下面的文字中还要聊聊。

8、引用。例如:“兵不厌诈,将贵知机”,这里引用了“兵不厌诈”而巧妙地构成了表达深一层的谚语。在一些形成对偶的谚语里,引用成语、典故是屡见不鲜的,如“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须知孺子可教,莫欺童子无知”。

9、反问。例如:“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10、顶真。例如:“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是祸”顶“是祸”。

11、对偶、对比。例如:“满招损,谦受益”,“树挪死,人挪活”。

12、排比。例如:“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走如风”。

得体而绚丽的修辞方法,让熟语显得句式精致,形象鲜明,富有韵味,百姓更加乐于听,乐于说。

 

我在《语言艺术的景点——辞格群》一书中说,在一个句子或句群里是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修辞格的。熟语中这现象并不少见。例如:

“疑人莫用,用人莫疑”,其中有对偶、顶真、回环。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其中明显有借代,“丝”指弦乐,“竹”指管乐,“肉”指歌喉;另外,还有对偶、顶真、反复。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其中有对偶、对比、反复、频词。四个“一”,形成了频词。

“着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有对偶、对比、顶真、避复。“栽”与“插”是避复。

短短的短语、句子中,竟有这么多辞格,组成群体了,所以这类熟语更显得既凝练,又生动。

 

20093月初稿,20131月修改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