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学资料六年级苏教版杂谈 |
分类: 教育文萃 |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一节
1、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儿期,第二个高峰期是青春期。
2、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第二节
1、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一般是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容易与老师家长对立;
(5)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
(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第三节
1、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
2、预测自己身高的三种方法:
(1)根据父母身高预测:
(2)根据现在的身高预测。
(3)根据自己的脚长预测。
第四节
1、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怎样做?
(1)注意个人卫生;(2)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
(3)注意学习姿势和用眼卫生;(4)加强体育锻炼;
(5)保证充足的睡眠;(6)不迷恋电脑
(7)科学用脑
2、科学用脑五要素:课程交替、动静结合、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
第二单元
第1课
1、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两种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3、有关遗传现象的谚语和俗语有:
(1)桂实生桂,桐实生桐;
(3)物生自类本种。
第2课
1、变异现象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1)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如:高茎碗豆和矮茎碗豆。
(2)不可遗传的变异: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车祸导致的残疾。
2、有关变异的谚语或俗语如: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黄鼠狼生鼠辈,一代不如一代;龙生九子,个个不同;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桔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第3课
1、孟德尔是著名的遗传学家,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比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第三单元
第一节
1、恐龙已经灭绝了,人们主要通过化石来了解恐龙。恐龙的模型、图形和影片是根据化石复制出来的。
2、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它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是卵生的。
第二节
1、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死亡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化石是怎样形成的?(注意顺序)
答:(1)当动物死亡后,软体组织被分解,骨骼、牙齿等坚硬组织被保存下来。
(2)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坚硬组织被沉积层包围,并被矿物化。
(3)数千年后,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已经形成的化石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
(4)岩石的侵蚀和坍塌使化石暴露出来。
2、困惑一:自然界在其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变化,为什么有些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答:生物灭绝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生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被自然淘汰,如恐龙;另一种是被人为消灭,如渡渡鸟。
困惑二:为什么几千万年后有些生物还是老样子?
答:当一个物种长期处于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时,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才使几千万年后这些生物不变。
困惑三:为什么同一种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变化?
答: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环境会发生相应变化,为适应改变的生态环境,生物的变异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形成新的物种。
困惑四:为什么不同年代的地层中会出现不同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
答: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而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证明生物是由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由低级向高级,由水生向陆生进化。
困惑五:为什么有些动物肢体的动作方式完全不同,而它们的骨骼排列会如此相似?
答:它们可能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第三节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人工选择:是在利用生物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得好处或利益而采取的选择。自然选择是客观的,人工选择是主观的。
3、为什么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
答: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的原因是减少热量的流失,有利于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暖,而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有利于在炎热环境中散热。
第四单元
第一节
1、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栖息地)。
2、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却可能成为(敌人)。
合作伙伴:小丑鱼和(海葵)、蜜蜂和(花)、啄木鸟和(树木)、鳄鱼和(鳄鸟)、鸟和(果实)
敌对关系:熊吃鱼、小鸟吃昆虫、捕蝇草吃昆虫。
3、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猎取食物,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敌对关系。
第二节
1、仙人掌的表面有许多刺,这是它的叶子,它把易散发水分的(叶子)长成细小的(针状),以减少水分散发的面积;它的茎表面生(蜡质),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茎肥厚多汁,能(储存水分)。
2、浅海里生活着一些小动物,有的透明,有的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这是适应海洋环境的结果,背部颜色深可以使水面上的天敌难以发现。
3、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的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
答:可以加强对自己的保护。斑马的条纹可以让它在草原上不易被敌人发现,以保护自己,免受更多的攻击。
第三节
1、食物链的源头是(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
2、构成食物链的群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来自光合作用。如:玉米、枊树、小麦、白菜、小草。
消费者:以其它食物为食。如:蜘蛛、老虎
分解者:地球上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荣誉称号――大自然的清洁工,被科学家称为分解者。如蔴菇、细菌、蚯蚓、霉菌。
3、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各种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树汁蝉螳螂黄雀
第四节
1、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3、人类的那行为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在维护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答:过度放牧、过度捕捞、喷洒农药、砍伐森林、污染水体、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等行为会破坏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制作喂鸟器、建设生态工程。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例如不乱扔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等,减少资源的浪费;不买不用野生动物支配。
第五单元
第一节
1、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就有能量在起作用。如果没有能量,人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2、生活中常见能量的作用:
光能:可以使植物生长……
风能:可以使风筝飞上天
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能使热气球飞上天……
电能:可以使电灯发光
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
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运动。
第二节
1、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生活中,能量的转换如:
A、打开电视,电能转换成了声能和光能。B、搓一搓手,动能转换成了声能和光能.
第三节
1、能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可再生能源是可再生的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2、家中和工业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第四节
1、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库,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有没有太阳能,因此,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
2、潮汐能就是在海水的涨落过程中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形成的巨大的能量。人们因此称海洋潮汐为“蓝色煤海“。
3、开发的新能源包括潮汐能、核能(原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第六单元
1、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
2、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下面的现象:
A、在同样生长的小草上盖上一个瓶子,小草会长得高些,是因为小草周围的温度和湿度会升,有利于小草生长。
B、苹果成熟后落地是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
C、“气垫汽车“利用空气动力的原理前进。
D、让瓶子吹泡泡和用热水把瘪乒乓球汤圆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
3、下面是一些把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A、张衡利用地震波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发明了地动仪;
B、18世纪的英国发明家瓦特根据蒸汽产生动力的原理,制造出蒸汽机;
C、19世纪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磁感应生电的原理。人们把这个原理应用水能、风能、火能、核能的发电上。
D、生活中应用的科学原理
夏天扇扇子感凉爽是液体蒸发原理剪刀是杠杆原理
制冷空调装在高处是冷热对流原理救生圈是浮力原理
制作空气动力小汽车是反冲的原理不倒翁是重心低不易倒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