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练功体会

(2012-05-24 09:51: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李少波真气运行

练功体会

 

1、十几年前我就买了这本书,练习。可总是坚持不长,身体反应较大,练了几天精神一好,我就坐不住,静不下心来。
在练习中如果姿势和意念不对,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胸口发闷,气息不畅等。但每个人我想不一样。
还有就是练一段时间后,会有肝区疼痛,遗精等问题。我那时觉得肝区很痛,简直难以忍受。
练功要想有效和不出偏,有二点很重要:不能执着,意念要淡。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动静结合。所谓静过则废,动过则损。
2
、通督过程练功过程:
我是 725开始练习真气运行法的,按照5步法,一步一步练习,一路上还是比较顺畅,
练功反应与5步法上说的基本一致。在练习第二步时,已经出现了热流下达丹田的感觉,并且矢气增多,但是没出现小腹中有汩汩声,我想我还是练第三步吧。(在练第三步的时候,那一天已经记不起来了,出现了小腹长鸣,很有力的长鸣)在练习第三步时,头两三天都没有反应,我开始审查自己,并没发现有什么不对的,所以就继续练功,并且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可是从第4天开始腹部就有了热感,继续练。在81213日,后腰那感觉发胀(没有会阴处跳动的感觉只是腹部有明显的发热,即使在工作中,偶尔意念注意一下丹田(只是轻轻的意念了一下),也会有明显的热感,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通督前的反应,只是很诧异丹田会这么灵敏。)。
14
日晚,在练功过程中,忽然感到真气向上行,行到夹脊处时,停了一小会儿,然后感到背部发胀,堵的慌,也只是几秒钟,就上行到了后脑部位,这时背部一下子就轻松了,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后脑部位开始发胀发紧,我有些慌乱,不知如何是好,没等我反应过来,也只是几秒钟,真气就上行到了头顶,在头顶的中间部位开始发紧发胀(而且感觉好象是跳动,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在跳动),同时耳阔外下侧开始发热并且弹动(或是跳动),我就意念在这个头顶发胀的部位,可是这个部位还是发紧发胀,持续了一会,我有点害怕,就开始意守下丹田,头顶发紧发胀的感觉轻了,但这时被一些事情打断了,只好停下来,不练了。过了10来分钟,我又开始练,这时呼吸是感觉气很通畅,呼气时第一次感觉到气走任脉,很舒服,再呼气时是就没感觉了,练了一会真气又走到了头顶,在头顶的中间部位开始发紧发胀,我就意念在这个头顶发胀的部位,持续了一会,我感觉有点累了,不想练了,就又停了下来。这就是我的通督的过程。
3
、练功体会:
我觉得练功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我每天只在早上练功,从6:007:20,中午从来没有练过功,晚上也很少练(大概练过23次吧,工作了一天,到晚上比较累了,静不下来,坐不住板凳,所以我从不强迫自己练功)。
我想我的练功时间是少的,但是我的练功的质量是很高的。
只要我做到椅子上,双手往腿上一放,我就能静下来。练功过程中也很少有心烦意乱的情况。我经常是在练功结束的时间到了,可兴趣正浓,还想练下去,可是上班的时间到了,
也只能停下来,意尤未尽啊!
谈谈入静:平时应少思少虑,做到心平气和,若是想那想这,想那么多只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并且不利于练功时入静。所以不要想那么多。
端正思想,调整兴趣,不要把练功作为一种负担。这样才能把功练好。
在自己精神和体力充沛的时候练功,效果比较好,所以我推荐大家早上练功,因为经过了一夜的睡眠精神和体力都恢复了,比较容易入静。
通督后,身体明显的比没通督时好,大家努力吧!
4
、在这里就根据我自身的修练体会和带人练真法基本上一个月到四十天通督的体会,简要的说个初步的见议。。
真气运动法综合了各家之长,如研究道家练丹,用武火、文火、止火等各个阶段,以安排合理的呼吸方法;根据佛家六妙法门的不同的息法,提出了调息是意随息(真息)动,排除了以意领气的弊端;儒家的守中,静以待气,若能长守,必有所成。更根据现代生理学,制定了真气运行的特定呼吸法,使真气第一步集中在中丹田摄取能源(摄能),化生能量,到下丹田培养真气(固命),积气冲关;至上丹田还精补脑,积精全神(修性),通过五步功序,三个阶段,完成小周天大周天的过程。起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无生气,生生不息的作用。
而初练真法,无论是初学还是教人练,要记住一点,练到那里指导到那里,不要过早就谈及下一步怎么怎么样,只要记清练的这一步的理论就行,给的意念越多,说的学的方法越多,反而会适得其反。也不要纠缠在自身的病上或者气感的差别上,正因为叫真气运行法,而不叫气功,就是要坚持指导自我锻炼,练出真气来,练好的关键就是要清静自然,真气运行法最主要的,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字。在练功中也要注意意随息动而不是气随意动
拿一步功来说吧:呼气注意心窝部通过意念和呼吸作用于心窝脾胃之所,培养后天之本。因为注意呼气,引心火下泄,温煦脾土,也就是所谓的火生土。脾土得心火温煦,自然脾胃阳气振奋运化功能加强,谷气源源不断与天气结合,注于膻中化为宗气,然后是不是一定非得意守这么一点呢?也不尽然,在练功中只要做到在脐上心下的位置这一区域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专注于一点或者一个球的位置上面。也只有中丹田的真气旺盛起来了,才能使它去充实下丹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