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中国周刊》抹黑、丑化张显的行为
对于媒体的报道,只要瞥一眼文章中的用词,很容易就可看出媒体的偏向。对他们需要树立正面光辉形象的一方,就会使用人性化的褒义词而力挺之,而对需要批判的另一方,就会有意使用大量丑化、矮化的贬义词而力图打击之。媒体这种态度有时表现地十分露骨和弱智,往往看它的题目与文中用词褒贬,就可一目了然地知其态度和倾向。请大家阅读《中国周刊》中“双面张显”一文http://t.cn/zOCMdYM
,就可知其采访张显的用意。
下面就是对《中国周刊》中“双面张显”文中的个别文字描述做一说明,让大家知道故事后面的真实。
(1)《中国周刊》:现在,他的脸色看上去并不好:苍白憔悴,神情焦虑。相较一年前,他的头发更加稀疏凌乱。半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背后是狐疑的打量,高度警觉于周遭每一副形色可疑的面孔——说不定,他们是记者,忽然闯进办公室或等在教室门口,要求他说上几句;或者,是那些责骂他的人,拽住他的领子,将身材矮小的他悠来悠去——就像两个月前在药家的那场争吵一样。
张显回应:在短短的这段文字中,它就一连使用了如此丑陋的语言
“苍白憔悴”、“神情焦虑”、“头发更加稀疏凌乱”、“眼镜背后是狐疑”、“高度警觉”、“形色可疑的面孔”、“责骂他的人,拽住他的领子”,“将身材矮小的他悠来悠去”
来描述张显。
这是我吗?不知情的外人还以为张显是刚从监狱出来的逃犯呢。哈哈,怎么在张卓的笔下我是如此落魄的样子。
是不是《中国周刊》想向世人宣示:以后谁若要想成为去年的张显,他以后的日子就是如此惨不忍睹的境况。
请问《中国周刊》张卓:那天你是私下听了我的课,你也采访了我的学生。我是那样的形象吗?我感觉给你的形象应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没有消沉萎靡的样子吧。你说学生对我上课的评价很好。我对你说:我的闪光之处就是在三尺讲台上。
我的人生态度一直都是积极的,我认为: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会获得幸福生活;只要无私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就会拥有快乐人生。我的这种人生态度,与你描述的情况差别也太大了。
(2)《中国周刊》:这一年多来,张显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的亢奋紧张,兰和和马延明都表露过同样的看法:某一天,张显的神经会一下断掉。但直到现在,在外人看来,张显仍旧斗志昂扬。马延明也感叹:“这个人太有韧性了。正常人早成神经病了。”
张显回应:因为无私才会无畏,我对张卓说过:“一个人只要无私地为他人服务,就会无畏,人生也会势不可挡。一切向前方看,认准了就坚持。”
人生观不同,人的精神境界和散发出的活力有些人是永远理解不了的。
(3)《中国周刊》:
“不过,也曾有人看到,张显衣着邋遢,魂不守舍,对着一只流浪猫嘻嘻哈哈逗了半天。
张显回应:“不过,也曾有人看到,张显衣着邋遢,魂不守舍,对着一只流浪猫嘻嘻哈哈逗了半天。”哈哈,我是如此百无聊赖的形象,不知怎么还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也不清楚这个“有人”指的是谁?,他是在那里看到张显这一“光辉”形象,张卓你就告诉大家吧。
(4)《中国周刊》:在“名誉侵权案”开庭后,张显也开始了反击。“我要打老药一个措手不及。”
在和一位朋友的通话中,张显说。
张显后应:请问这位记者张卓,我是和那位朋友以及在何时通话时被你听到了,我们在一起可仅仅只有3个多小时呀,你这样表达,别人会误认为你是我的小秘书呢。
(5)《中国周刊》:“这间装着厚厚的防盗门和防盗窗的办公室就像监狱。”他说。他甚至有点失控地问《中国周刊》记者:“他们咋这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判我,害我干嘛?我把他们的孩子杀了?”
张显回应:我当时说法是:你看看我这间办公室的窗门,学校统一安装了不锈钢防盗网和防盗门,在过去这种防盗网和防盗门可能只有在监狱才可看到呀。现在,许多家庭也安装了这些装置。在如此的治安、生存环境下,漠视他人生命的惨景时有发生,而一些所谓的精英、公知整天站在道德高点叫嚣着废除死刑论,只能是祸国殃民,他们的论调根本不符合当今的国情,而有可能诱发更多的犯罪。来中国的外国朋友处处看到有这种防盗设备的房子和办公室时,可能会笑话我们:中国人怎么都在笼子一样的房子里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的法制又如何与人家相比,国情不同法制自然有异。
http://s5/middle/3e9f9234gbe1d0f9f97f4&690
办公室窗子上的防盗网
http://s9/middle/3e9f9234gbe1d10c82928&690
办公室的防盗门
(6)《中国周刊》:“在拒绝了药家“带血的钱”后,网络上为张妙发动了捐款,那时,王辉正在用这笔钱盖新房。”
张显回应:我是在2011年5月29日去王辉家的,王辉正在自己门前的菜地里浇水,请问张卓你去过王辉与张妙住过的家吗?王辉与张妙有他们自己独立的院落和房子(两间厨房,两间一层的楼房),家门前还有一片菜地。张妙去世后,王辉就与父母住在一起了。许多媒体记者去宫字村看到的实际上是王辉的父母家,王辉还有位长期在外打工的弟弟(现在30岁了,快要结婚了)。张卓看到盖的房子,实际上是张妙后事处理完后,去年8月份开始兴建的,是王辉父母为他的弟弟建的房子。而多数媒体记者根本不了解情况,连张妙生前与王辉住的地方都没有去过,在农村一般孩子结婚时父母都会给孩子另外建房子,在新房结婚的。
王辉没有文化,当然对媒体和网络上对他的肆意糟蹋也一无所知。个别媒体和个别人在网上整天对他进行大量人身攻击和肆无忌惮的造谣,太缺德了。我现在就将王辉与张妙住的地方通过照片呈现给大家。王辉住的地方还是原来的样子,张妙去世后至今,王辉根本没有盖房子,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http://s5/middle/3e9f9234gbe1d1f337144&690
王辉的家
http://s14/middle/3e9f9234gbe1d202faaed&690
王辉的厨房
http://s2/middle/3e9f9234gbe1d22001d91&690
王辉的主屋
http://s10/middle/3e9f9234gbe1d22b56729&690
客厅(没有女主人的房子就显得太乱了)
http://s3/middle/3e9f9234gbe1d23496842&690
卧室
(7)《中国周刊》:当在法庭上真正看见张显时,兰和惊讶于对手“就是这么一个穿着不合体的西装,语无伦次的小个子”。“当你真正和他目光对视时,发现他不敢,眼光会游离到别处。”兰和回忆。那日,走出法庭的张显,情绪一下变得很亢奋,在媒体的层层包围中,他找了块石头,垫在脚下,开始发表“演说”。
张显回应:哈哈,兰和也太逗了,法院门前的水泥路面上哪来的石头?!你兰和比我能高出多少,太逗了,不愧是干过媒体的,但丑化张显比张卓差了点,难怪人家是高级记者。兰和:张显历来都是即兴演讲的,不需要用“石头”来抬高自己。你如此矮化、丑化张显是没有用的,回想在证据交换时你失落地一言不发,在庭审那天,你当提及与名誉案无关的事情时,也多次被法官制止,如:提到“什么里程碑”的意义时就被法官喝止了,看来你的这块“里程碑”石头很难抬高兰和的。也不知道兰和现在欲搞的另一块“里程碑”(见下图:来自兰和微博)的进展如何?祝愿兰和踩着这些“里程碑”石头,早日由媒体人演化成为法律界的小“巨人”。
http://s11/middle/3e9f9234gbe26c2efe70a&690
(8)《中国周刊》:据说,系里开会,张显有不同的意见时,会站起来直接跟领导争论。
张显回应:我与学院及系里的同事、领导合作的非常好。在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大家都在忙各自的教学、科研,没有什么值得争论的问题,也不知道你的这个“据说”的依据是从哪里来的。
(9)
《中国周刊》:“媒体都坏透了。”面对《中国周刊》记者,他恶狠狠地说。
张显回应:个别媒体,我当时仅仅就南方系而言的,我以后会就南方系的每一篇文章进行解析的,揭露和控诉它的丑恶行为。
。。。。。。
3月9日那天下课后,走出教室张卓要采访我时,我当即就拒绝了。但她说:“张老师我已经采访了对方,不采访您,对您是不公平的”。接受她采访后,报道出来却就是如此,其用意也是明显的。
药案二季以来,个别媒体不是为了解真相,而是带着批判、丑化张显的目的,采访了张显后,他们的报道显得生动些,实际上却是带有歪曲事实的欺骗性,对于媒体的丑陋表演我只好一笑了之。
南方系的记者与张卓看到我给他们提供的资料时,在我面前都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还会说出“原来如此!”,也表现出否定外界看法的表情。但报道出来后,却令我惊讶一番。哈哈,记者怎么也成演员啦。还好,法院法官根本不会去关心他们的狗屁报道,而是以事实和双方提供的证据为判断的。时间就是最好的答案,最终会令某些人失望和难堪的,因为,黑白颠倒的行为是永远掩盖不了事实的。
总的来说:《中国周刊》还能“双面”看张显,在这点上,我还是对张卓持保留看法,也有可敬之处。而南方系却是单方面的,表现就更加直接、凶狠和丑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