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下的千年佛教古刹草堂寺

标签:
西安户县草堂寺佛教祖庭旅游 |
分类: 人物 |
http://s16/middle/3e9eeaf6hbbf823db209f&690
草堂寺古刹
隋大业二年(606年),唐高祖李渊为郑州刺史时,曾为次子李世民的目疾来草堂寺求佛保佑,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养。唐代时,草堂寺曾改名为“栖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天宝年间,飞锡法师主持寺务,传播佛法。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宗密禅师常在此弘扬佛法,被称为草堂寺的中兴之时。宋朝初年,政府对草堂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改称“清凉建福院”,金、元、明时期仍称草堂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草堂寺因此又改名为“圣恩寺”。但尽管如此,历代诗文、碑刻和百姓都有继续称草堂寺的。清同治年间,寺庙曾毁于战火;光绪七年(1881年),草堂寺又被山洪冲毁。
1949年前夕,草堂寺有僧人8人,土地一百多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三次对草堂寺进行维修。1984年,由户县民政部门移交给僧入管理使用。
http://s7/middle/3e9eeaf6hbbf829765ab6&690
http://s7/middle/3e9eeaf6hbbf82eb50f56&690
草堂寺内的碑刻
http://s11/middle/3e9eeaf6h79326c07f89a&690
与友人来到草堂寺
http://s5/middle/3e9eeaf6hbbf83ccbfb74&690
草堂寺的大殿
http://s16/middle/3e9eeaf6hbbf8402ed85f&690
草堂寺
http://s12/middle/3e9eeaf6h79326d6b7a2b&690
草堂寺
http://s10/middle/3e9eeaf6hbbf8486b5f39&690
草堂寺
http://s1/middle/3e9eeaf6hbbf84c9e0990&690
寺内留个影
http://s2/middle/3e9eeaf6h79326ecb9f31&690
寺内留个影
http://s10/middle/3e9eeaf6h79326f243ec9&690
与钟亭相对应的是碑亭,里边放置着著名的《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定慧禅师就是唐代高僧宗密,是华严宗的祖师之一。他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并以习禅称世。此碑刻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高约3.2米,宽约1.4米,由宰相、书法家裴休撰写,柳公权篆额,字迹劲健秀逸,是唐碑珍品。金代礼部尚书赵秉文这样描述此碑:
下马来寻题壁字,拂尘先读草堂碑。
平生最爱圭峰志,唯有裴公无愧辞。
再向前行便到了小山门,门正中挂着“草堂古寺”的匾额。小山门两侧便是碑廊。碑廊建于1956年,单据十二间,面积120平方米,成凹字形,面对着大殿,与东西厢房衔接,形成草堂寺的内院。碑廊的墙壁上镶嵌着二十一块石碑,有《草堂寺唐太宗皇帝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碑》、宋代《重修建福禅院之记》残碑、《大宋京兆府雩阝县逍遥栖禅寺新修水磨记碑》、明朝《新建安善团记》、清《乾隆重修草堂寺碑》和历代名人诗题,是研究草堂寺历史的珍贵史料。《唐太宗赞鸠摩罗什诗碑》上写着:
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
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
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苏尚有蓉。
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http://s4/middle/3e9eeaf6hbbf85bb28203&690
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了《妙法莲华经》7卷,后来天台宗就以他译的《法华》为宗典。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来我国游学,在天台山从道遂、行满二法师习天台教观,归国后在比睿山正式创立了日本天台宗。至十三世纪,日莲(1222—1282年)在睿山学习天台宗,于1253年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了日莲宗。这样,日本日莲宗信徒就把草堂寺作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恩师。
1982年是日莲上人圆寂七百周年纪念,日本日莲宗信徒为了表达对鸠摩罗什的敬仰和对草堂寺的向往,促进两国佛 教界的友好往来,捐资雕塑了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像。这尊鸠摩罗什坐像,高1.2米,用一整块柏木刻成,一双慧眼,满面含笑,栩栩如生。
在大殿的西侧门外,有—座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形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珍贵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鸠摩罗什(343—413年)是位有传奇色彩的高僧,他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龟兹人,七岁时随母出家,人称神童。游历许多国家,通晓多种语言文字。他20岁,母亲去印度学法,嘱咐他要到中国弘扬佛教。在来华途中,他被凉主吕光押留了十七年,到401年,姚兴派兵攻克凉州,才救出罗什,尊为国师,随后在草堂寺专心翻译佛经。他性格开朗,秉性坦率,善于辨析义理,讲经说法都具有独特见解。因通晓经藏、律藏、论藏,被尊为“三藏法师”。罗什所译的35部、294卷佛教典籍,不仅第一次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大乘空宗的理论,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改过去朴拙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国僧众容易理解接受。他还翻译了不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经论,对佛教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http://s10/middle/3e9eeaf6hbbf87a546279&690
http://s10/middle/3e9eeaf6hbbf8942a0a19&690
儿子与草堂寺"小和尚"
http://s6/middle/3e9eeaf6hbbf87291ee35&690
寺内的人造小和尚
http://s3/middle/3e9eeaf6h793273167152&690
寺内的文物
http://s3/middle/3e9eeaf6hbbf8671ea262&690
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据说薪灭形碎,唯舌不烂。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之。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姚秦三藏法师坞摩罗什舍利塔”。塔通高约2.44米,塔身八面十二层,用纯玉石镶拼而成,每层五色色彩不同,为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及灰色等色,故俗称“八宝玉石塔”。塔的最下层为方座,方座之上是须弥座,座上是重叠的三层云台,上雕刻着蔓草纹浮雕,精美绝伦。云台之上是八角形宝宪,正东面刻有“坞摩罗什之舍利塔”题字,正北面刻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十三字。宝龛上方为屋脊形覆盖,盖下刻有许多线条流畅的佛像。原来盖上还有三层宝珠,但太平天国时塔顶被毁,寺庙的僧人以山石补之,加以修补。这座宝塔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罕见。通观上去,好似一个层次鲜明、雕刻精美的玉盘上托着一个八面宝玉的佛龛,如能月下观赏,更是玲珑透彻,美不胜收。
舍利塔北边的竹林深处,掩藏着远近闻名的“烟雾井”。由于地热作用,早晚有一缕烟雾从井口冒出,缭绕于寺院上空,然后缓缓向京都长安飘去。
http://s13/middle/3e9eeaf6hbbf86bf457ec&690
如今,由于地热消失,已不见“草堂烟雾”,但“烟雾井”犹存。烟雾井上方修起了一座木质古亭,亭内悬接着赵朴初先生题“烟雾并”匾额。
http://s12/middle/3e9eeaf6hbbf88599334b&690
罗什舍利塔亭西侧,树立着元代所刻《逍遥园大草堂栖禅
寺宗派图》碑,碑高1。6米,宽o.6米,碑上记载了与罗什有承传关系的僧众434人,是研究草堂寺史的宝贵资料。碑旁有一口“八角井”。《历代三宝记》载:“天街东畔八隅大井,即旧大寺之东厨供三干僧之甘泉也。”井左右各有一株柏树,俗称“二柏一眼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