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銀壽《切韻序》譯文

(2017-03-05 10:28:01)
标签:

韻書

切韻

中古音

林銀壽《切韻序》譯文

開皇初年(按:約在公元583585)*1,有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原、薛道衡、魏彥淵等八人,一起到法言家聚會。夜深酒足之后,大家討論到音韻。認為由于古今聲調有區別,因而各種韻書取捨不同。吳楚的語音偏于輕、淺,燕趙的語音則偏于重、濁,秦隴的語音去聲讀成入聲,梁益的語音則平聲像是去聲。而且,支和脂,魚和虞同為一韻;先與仙,尤與侯同一韻切。為用韻方便,自可清濁通用。但為了更清晰地分辨音韻,則應輕重有別。呂靜的《韻集》、夏侯該的《韻略》、陽休之的《韻略》、李季節的《音譜》、杜台卿的《韻略》等等韻書,互有抵觸和矛盾。江吳的取韻,與江北的不同。因而議論了南腔北調的是與非,以及古今音韻的通與塞。為了韻字的選擇更加精確,消除那些含糊不清的音字,顏之推和蕭該,做了不少的決定。魏著作魏彥淵對法言說:“向來討論的難點,現在都弄清楚了,為什么不把大家討論的話記下來?我們這幾個人,說定就定了。”于是,法言就在燭下握筆,略記綱紀。

聚會之後,法言廣為征詢論辯,終于獲得音韻精華。后來,兼學了很多其它知識,一邊還做著小官。十數年間,沒有急著將其修葺成集。今被解官回鄉下老家,每當培訓諸弟、力求有文藻時,總要涉及聲、韻。屏居在山野,與外界的交遊阻絕了,編寫過程中有疑惑的地方,都無處質問。十數年前的那些論難者,大都已逝,生死路殊,我空懷著對他們的眷念嘆息;而個別存者,則被貴賤之禮所隔,已呈現一種絕交的狀態。于是我只好取出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及前所記者*2,定為《切韻》五卷。剖析了音韻的細微差別,辨別了黍、累之類音字的不同*2。我何必像卞和那樣因無人識玉而悲傷?我現在的處境也不允許我像呂不韋那樣出千金求人指正。我將像我曾經錯怪過的司馬遷那樣將之藏之名山,如今我就像揚雄那樣有口難宣,也不在乎有人會將它撕下來蓋醬。不是小子我专擅,我所撰述的都是群賢的遺意。我怎敢將它施行于人世?我直想讓它不出家門。

于時歲次辛酉,大隋仁壽元年(公元601)也。

銀壽注:

*1:法言家切韻聚會時間為何認定為583585年?

 與會之一的盧思道卒于586(《齊•黄門侍郎盧思道碑》“隋開皇六年,春秋五十有二,終於長安”),聚會應在585年之前盧思道還身體健康之日

*2:這里的“前所記者”包括那次“聚會記錄”和其后的十幾年間的廣為征詢論辯所得的精華。否則,法言在一年之間絕編不出五卷《切韻》的來。

*3:“剖析毫釐,分別黍累”是《切韻》編成之前必做的工作。因此,這八個字應在“《切韻》五卷”之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