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帝门生
黄帝门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8
  • 关注人气:1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求败:自夫子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为言矣

(2010-09-19 09:06:18)
标签:

庄子

量子力学

道学

思想体系

先秦

文化

分类: 道学

http://s15/middle/3e9a9c26t9093a231716e&690

 

原创作者:黄帝门生。刘剑虹

 

内容提要:

 

别误会,孤独求败的当然不是小生本人,而是特指道学自我表述困境。

 

题目的原典在于《庄子·徐无鬼》中记载的一段轶事:庄子哭悼惠施——“自夫子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为言矣。”浅层的意思是,庄子慨叹个人学术进展遭遇瓶颈无以推进,皆因为知音会意的博弈对手的丧失,而遭遇表达困境。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也是异曲同工。正所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为什么呢?因为道家一直认为语言以及文字皆是一个笨拙憋足的工具,唯有知音之间才能【得意忘言】:进行超越一般语言的更高层面的交流——心领神会,这就是庄子常说的: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也就是说知音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灵的超导现象,将“名”(语言文字:通常的语言中充斥着:谎言、废话、修饰、遮掩以及曲解,等等杂质)的电阻克服排除。达致无需语言,哪怕是一颦一笑也可以心领神会对方的心意精微细致的变化。这就涉及了【弦外之音】这个范畴。所以我们今天以庄子哭惠施为话由,并不是局限于此,而是畅谈更高层面的弦外之音——科学与道学的联姻。道学的表达困境与道学的传播困境以及其与西方科学体系联姻可行性与必要性。

 

我要表达的是:惠施死,庄子丧失了语境平台,发生了表达困境。而科学的最新最近之进展,恰恰再次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语境平台,恰恰可以破解道学愁困千年的表达困境。

 

关键词:科学与道学的联姻 被迷信  熵与即时归零律

 

几千年前的先秦老子,当然不会明白热力学定律与量子力学。当我试图将两者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我自己也在怀疑是否有牵强附会拉郎配的刻意嫌疑。但是,在我绞尽脑汁遍寻东方学术解释系统,都找不到合适的解释体系的时刻。我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学术解释系统。我试图通过东西方学术的深层次对话来完成新道家的理论体系现代化再阐述与再推演。在进行这一力排众议独自冒险尝试之前,我深信一点基本的常识:那就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思想都是在探索同一个存在。两者即使存在着深刻的思维切入角度差异,缺乏硬性思想体系间兼容性。但是由于他们研究的是同一个存在。在山巅之极,必然有深层次思想交锋与交流的巅峰神会。

 

而随着我探索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个冒险是值得的。科学思想体系不是道学思想体系的敌人,而是应该尽快联姻的人类两大以理性精神与客观精神为终极追求的思想体系。如果没有西方思想以及科学解释体系的侧面验证,道学将永远停顿在云端——形而上学,回不到地面为人所共知。你我慨叹道学思维起点太高的的同时,不能不惭愧与之相辅助的东方解释体系的“贫乏”与“笨拙”以及“扭曲”以及“涂鸦”。

 

但是在初步于西方思想中游历后的我敏锐地发觉两者的利弊与互补以及圆融再进化的未来。可喜的是当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力学出现,已经逐步切合了道学思维的频道。于是我暗暗庆幸自己选对了道路,这种自信在不断深入研究中不断叠加与日俱增。

 

当然,我探索的道路与当今学院派流行的全盘西化后反过来削足适履华夏文化的歧途亡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砖家学院派推崇的歧途犯了一个初级的逻辑错误,那就是完全没有考量,基于元气论本体假说的道学思想体系与基于原子论本体假说的科学思想体系,在两大思想体系之间存在着系统兼容性冲突。注意我用了联姻一词。所谓联姻,不是将男人改造成女人,将女人改造成男人,而是“交相辉映”、“并驾齐驱”以及“阴阳互惠”。那种砖家学院派都是半生不熟的西学看门人,他们既不深刻理解科学,也不深刻洞悉道学。他们迷信科学的躯壳,却不知科学的真谛何谓!科学本身天然就抗拒“被迷信”。

 

科学的本意是不断以新的定律来逐步修正旧的见地。迷信科学就根本没有理解科学的真意何在。【刻舟求剑】寓言就是对这类死读书者最好的讽刺。他们选择的学术途径似乎是试图硬性将“男人改造成女人,将女人改造成男人”的畸形“鸡三足”思考者。与之深刻区别的是我论及的道学思维角度切入的科学与西方思想,不是将其“原在”,进行改变与改造,而是即时不断穿越穿梭两者不同思维切入点进行相互印证。因为我们毕竟面对同一个存在,基于这点,两者的系统非兼容性也是可以在巅峰神会中突破思维电阻而达致超导交流。

 

花絮就是:“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为言矣。” (《庄子·徐无鬼》)

 

先秦道学大师庄子的学术对手是先秦名学大师惠施。所谓名学,其实就是东方的哲学萌芽。其实名学与西方思想有着惊人的血缘类似。多种原因之下,名学最终夭折于历史的尘烟之中。而最令人感慨万千的桥段是惠施死庄子往悼念。庄子这个与之纠缠争执了一生的学术死对头,却惺惺相惜留下了令人回味良多的悼词:惠施君死,我将无人可以交流思想了。空负一身绝学也只能雪藏之,因为没有一个上佳的高手来作对手戏矣。最终导致我无以为质,无言与之(这里的无言,不是说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无人能进行深层次的超语言对话)。无论关于庄子的这个传说是否属实,都深深相信其确实是庄子内心的真诚慨叹。因为我在深入探索道学理论的曲径深幽之间亦有这样深深的落寞感同身受。于是先秦道学的对手戏是东方哲学萌芽——名学,而于当代道学的对手戏则是科学。由于两者思想系统的非兼容性而产生两端之间能量落差,恰恰刚好是存在着巨大阴阳互惠与阴阳交流以及阴阳印证的广阔空间。在此黄帝门生告慰先哲庄子君毕生心愿终可了于我兮,而当代的惠施就是量子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

 

而惠施的名言更象是一个经典唯物主义者:“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在西学原子论的视角下,完全切合于原子论的基本思路。但是这个命题与当代却是被推翻的伪命题。因为量子力学阶段的近代科学不仅仅是科学自身的一次重大革命,更是对西方哲学的一次地震。也就是说:量子力学视度下,量子是由:“动量”(元气:流)与“位置”(原子:止)两个同出异名异名同谓的构件组成,但是某种意义上而言,“动量”比“位置”更基本,因为“位置”是旋驻暂存的(生而必有死,有而受制时。《时间核心论》)而“动量”是生生不息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只转换不生毁):事实上,物件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却并非无限可分。具有连续性存在的“原子”最后会分解为不具连续存在性“空间”的一部分,因为逆向思维而言,原子(天体)其实本身就是空间的一种特定存在形式,最终天体(1)消散于空间(0),就空间而言,亘古以来就是“无”更基本于“有”,“0”更基本于“1”。并不值得诧异,而导致诧异的真正原因是经典唯物主义的教条禁锢而已——基础为“有”的世界观。事实只有“0”是无限可分的,“1”则不可能是无限可分的,“1”无限分割的结局就是返归于“0”。此正符合道家思想的存在观——“无中生有”的基础为“无”的世界观。

 

量子力学的奠基者波尔说:“谁听闻量子力学不感到震撼,那是他还没有深刻理解量子力学带来的一场近代思想革命。”这表明量子力学的科学进展真在向逐步印证道学的轨道上逐步偏转,如果当代道学研究者不尽快借船出海尝试对科学的联姻,那是对学术的渎职犯罪,你我又将错过这世纪最后的末班车,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揭示道学的正缔所在。

 

这也是某种意义上而言的双向促进与双向进化吧,道学唯有借科学方能【言】精微,科学唯有借道学能【医】术乏。

 

热力学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与能量之和应该守恒。天体转换为空间,空间转换为天体。无有互生,0、1互换。无常即常,唯易不易。【(0)=(1)】)

第二定律:能量的可资利用品质在不可逆进程中注定会降低。较有用,高品质的能会变为较没用,较低品质的能(无序度的增加时具有不可逆的矢向特征,功不断处于耗散状态,“能”不断转换为“乱度”,或者无序度,混沌度:熵)。

第三定律:达致绝对零度时的各种进程中,能的品质才不会降低(超导现象是其中一种反映)。但是通常的情况则是由于一切绝对温度无法达致“0”,所以空间中的总乱度:混沌程度,终究导致死亡:归零均衡

   即时归零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