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及评分标准
(2013-06-23 21:01:32)
标签:
安徽试卷 |
分类: 试卷快递 |
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语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全卷共七大题,19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第Ⅰ卷共13小题,每小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 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不给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踪迹
C.朗颂
2.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对联,是一种绘声绘色的文学样式,它要求形式上双管齐下,内容上别有用心,好的对联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已凝聚了作者的智慧。
A.
绘声绘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措施不到位,一些古代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B.博士村官的农技课对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
C.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人为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
D.既有数量的提高,又有质量的增长,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所在。
4.下列句子中,不能用来替换画线句子的一项是
巴金写了二十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一般认为《家》和《寒夜》是其代表作。
A.一般认为其代表作是《家》和《寒夜》。
B.一般把《家》和《寒夜》视为其代表作。
C.《家》和《寒夜》一般未必不是其代表作。
D.《家》和《寒夜》一般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昧,想在“没有骨气的" 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许》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十“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讽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呼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节选自《咬文嚼字》)
5.对文中“咬文嚼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的依据:研究炼字的道理。
B.咬文嚼字的态度:字字推敲的谨严,
C.咬文嚼字的做法:斟酌文字的分量。
D 咬文嚼字的目的:调整思想和情感。
6.对文中郭沫若炼字事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郭沫若对“你是”“你这”句式的见解和做法。
B.肯定郭洙若关于“你是”“你这”句式的研究结论。
C.分析指出炼字不可简单类推,而要结合具体语境。
D.通过这个炼字事例,引出对咬文嚼字道理的研究。
7.对上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举郭沫若修改字句的具体事例,并指出“这是炼字的好例”。
B.接着,引文学作品例子并加以分析,说明两种说法表达效果不同。
C.然后,从两个方面指出郭沫若援例修改的句子是不妥的。
D.最后,点明炼字意义,并提出与郭沫若完全相反的观点。
三、(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被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靡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合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三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岳。”泰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奏不敢动。
(节选自《靡颇蔺相如列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蔺相如计曰
B.示赵弱且怯也
C.赵王鼓瑟
D.秦王竟酒
9.对下列甸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②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A.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秦王身边的侍从都退却了。
B.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秦王身边的侍从都倒下了。
C.相如瞪着眼睛向自己的手下呼救,他们早都吓跑了。
D.相如瞪着眼睛向自己的手下呼救,他们吓得趴下了。
11.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渑池会前的相关背景、赵国君臣的应对措施。
B.叙述了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君臣争锋相对的斗争经过。
C.描写了秦王一心结好赵王结果反而受制、受辱的窘态。
D.刻画了蔺相如英勇果敢、不畏强暴、忠心事主的形象。
四、(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2.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了送别时的环境。
B.第二句写了临别时的心情。
C.第三句写了离别分手的原因。
D.第四甸写了贬谪之地的景物。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猿啼”‘‘水自流”衬托送别裴郎中时的伤感。
B.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前程远大。
C.表达了因政治上受挫折而被贬遭逐的悲凉心情。
D.写眼前景,道离别情,自然而巧妙,很耐人寻味。
第Ⅱ卷(综合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请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并在本页右上角“座位序号”栏中填写座位号的最后两位数字。
2. 第Ⅱ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将答案写在密封线内。
五、(5分)
14.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意选填五句)
(1)风萧萧兮易水寒,
(2)暧暧远人村,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丛菊两开他日泪,
(5)
(6)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8)雁过也,正伤心,
六、(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史铁生的微笑
苗向东
①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②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这些都是对他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上苍似乎把所有的病痛都让他扛。如果把我们搁在他的位置上,长年累月坐在他的轮椅上,我们是否能够顽强地思考、坚定地写作?是否还笑得出来?
③他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笑容。我第一次见着他的微笑,是在一次电视采访的镜头上。他微黑的脸上不时闪过近乎顽皮的表情,脸上绽放的微笑纯净如云,明亮似水。他从容淡定,几乎可以让人忘记他是一位重症病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记者温秋阳17年前曾经采访过史铁生,至今留存在她脑海里的是史铁生那最温暖的笑。作家黄艳梅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史铁生,她好奇地问史铁生:“史老师,您在小说中曾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那地方好玩吗?”史铁生马上露出笑容说:“那是地坛,是一个宁静的去处,也是上帝对我的苦心安排。”那微笑,是忘忧的笑、灿烂的笑。
④我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多年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深深打动。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强者,永远从容着的强者。他的作品呈献给大家的是阳光般的盈盈笑脸,他的微笑诚挚而灿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一定是很自信、很灿烂的,他的目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流露出的是坚毅和乐观。
⑤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难史,但他始终微笑着。史铁生的名言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他直面人生苦难,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微笑着面对挫折,微笑着接受幸福。
⑥他的人生,是为别人微笑而活着的。他用笑容温暖别人。《我与地坛》中写道,有一位朋友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原来他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努力读书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微笑,为了使母亲开心并感到骄傲。2011年1月4日,也就是他“60岁生日”时,他的家属举办了史铁生追思会,按他生前的意愿要求,人们不用穿黑色衣服,不用献花圈挽联。会场上悬挂的巨幅照片中,他也是开怀笑着的,而且笑得最灿烂、最美。他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
⑦史铁生把握了人生真谛,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这才笑得出来,才笑到最后。
15.文章③~⑤段依次写了史铁生哪三个层面的“微笑”?请简要概括。
(1)
(2)
(3)
16.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在内容上强调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7. 史铁生为什么能始终微笑? (2分)
18.简要说说史铁生为什么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
七、(40分)
19.请以“一起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
二、(9分。每小题3分)
5.A
三、(13分。8 ~10小题,每小题3分;第11小题4分)
8.C
四、(6分。每小题3分)
12.D
五、(5分)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孤舟一系故园心
(7)也无风雨也无晴
(答对5句就可得满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句不得分。全写只改前5句)
六、(15分)
15.(6分)(1)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微笑;
(3)直面人生苦难的微笑。
16.(4分)内容上强调史铁生面对苦难时的顽强超出常人。结构上照应开头,承接上文,过渡到下文写史铁生的种种微笑。(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因为他把握了人生真谛,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
18.(3分)①想给人们留下自信乐观的印象。
②想告诉人们他一生面对苦难是坚强而从容的。
③想鼓舞人们积极快乐地生活
(答案不限于此,答出其中两方面意思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七、(40分)
19.(40分)
分数 |
|
|
三(较差) |
|
内容 (15分) |
|
|
7~4分 |
3~0分 |
|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比较具体 |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或偏离题意 |
严重偏离题意 |
|
表达 (20分) |
|
|
8~4分 |
3~0分 |
表达方式 运用较好 结构完整 语句通顺 |
表达方式运用 基本合理 结构基本完整 语句基本通顺 |
表达方式 运用较差 条理不够清楚 语句不够通顺 |
结构残缺、混乱 语病较多 |
|
书写 (5分) |
|
|
2~1分 |
0分 |
无错别字 标点、格式正确 字迹工整 卷面整洁 |
字迹清楚 有少量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
字迹潦草 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 |
字迹无法辨认 卷面脏乱 |
(2)不足600字的,每少50字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