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2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简明教案——文言文阅读(1)
(2011-09-02 07:52:37)
标签:
安徽高考杂谈 |
分类: 高考研究 |
专题二
教学课时:24节
教学过程:
二、阐释考试说明对该考点的要求——两个层级七个要点(明了考什么)。
见复习用书P.16、P.45。
三、归纳并阐释安徽高考选文、设题等特点(明了怎么考)。
2009~2011年安徽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及设题情况一览表
年 |
2009 |
2010 |
2011 |
|
选文及文本类型 |
明代杨士奇《游东山记》,非史传类文本,799字 |
节选自《周书·贺兰祥传》,史传类文本,710字 |
清代全祖望的《万贞文先生传》,非史传类文本,856字 |
|
考查点 及 题 型 |
第4 题 |
文言实词词义 逆选题 |
文言实词词义 逆选题 |
文言实词词义 逆选题 |
第5 题 |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正选题 |
人物品行、性格分析 正选题 |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正选题 |
|
第6 题 |
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逆选题 |
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逆选题 |
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逆选题 |
|
第7题 |
择句翻译,3句, 重点是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
择句翻译,3句, 重点是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
择句翻译,2句,重点是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
安徽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有自身的特点,阅读题型和分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考查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筛选辨别文中重要信息(包括人物性格分析),文意的分析归纳和翻译等。
1.就选材来看,都是散文体文本,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史传类文本与“记”体文、“序”体文、“说”体文、传状类等非史传类文本不定期地交替选择。
(1)史传类文本
史传类文本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编年体(主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通鉴记事本末》)、国别体(按各国来编排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等。高考选文大都是纪传体文本。
(2)非史传类文本
高考选用的非史传类文本阅读材料的文体范围很大,主要集中在古代散文中的论辩、序跋、书说、赠序、传状、碑志、杂说等,但就这些文本,各具自己的文体特征。与高考和高中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论说类:
一类为论、说、辩、原等,这些都是典型论说文形式或析理推论,或阐述事理,或明辨是非。如:《师说》、《过秦论》、《原君》、《讳辨》。
二类为寓言:以说故事形式,用喻证手法反映某种哲理。如《庖丁解牛》、《愚公移山》。
三类为书信、赠序、奏议:这三种形式,就应用范围而言是应用文,就语言形式内容来说属于议论文。如《答司马谏议书》、《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
②杂记类:
一类为山川景物、人事记:以山川、景物、人物为主要记叙对象。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
二类为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掌故轶事、小品随笔、考证杂记等都有涉及。如《梦溪笔谈》。
三类为传状文:记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如陆羽《陆文学自传》等。
③应用类:
主要有墓志铭和祭文。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里,记叙死者生平事迹。如《柳子厚墓志铭》。祭文:即哀悼死者之文。如《祭十二郎文》。
2.就题目设置来看,题目数量和题型都很稳定。四个题目,三个选择题、一个文句翻译题,选择题两逆选一正选,特别是文章内容分析采用逆选题,降低了文本阅读的难度;文句翻译一直是采用择句翻译的形式,大多数为三句,主要考查的是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难度不是很大。
四、考点分解阐释(侧重于应对方法)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见复习用书P.18—19。
古代汉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白话)词类划分的区别(文言称实字、虚字):
文
言
白
话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
有关高考中到底会涉及多少个实词,课标版考试大纲没有明确说明,现在还在流行的120个字,那是老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上海版教材扩充至300个。据不少研究者统计,高考考查涉及的一般不超过最常用的500个单字范围。
1.
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不同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练习。分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古今异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
变 化 情 况 |
示 |
|
词义 扩大 |
范围 扩大 |
色(古:脸色;今:颜色)
病(古:重病;今:病) 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 |
义项 增多 |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
|
词义 缩小 |
范围 缩小 |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
义项 减少 |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
|
词 义 转 移 |
涕(古:眼泪;今:鼻涕)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 |
|
感情色彩 变化 |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
3.同形词语(单音词与双音词语)
古汉语单音词较多,现代汉语双音词较多。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古代往往用一个单音词来表示。而在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古今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的双音词语。其主要特点是:在古代它们是两个词,在现代则是一个词,例如“妻子”一词,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在今天就只指“妻子”。再如“地方”、“指示”等。
4.通假字
文言中常有同音替代的用字现象,谓之为通假字。
5.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只有“作”的意思。
6.词类活用(单独讲解)
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覆盖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不辨古今(最容易犯的错误,而且不知不觉)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如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0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这是道德层面的;但“鄙”在古代汉语中,绝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这是认识层面的,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所以,A项就犯了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浅陋”。
2.不知通假
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如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8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该句中的“内”是“纳”的通假字,意思是“使……进入”,意译为“投入”,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C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通假字,未能按所通之字“纳”去解释,而仍按“内”的字面义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
3.不明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该句中的“奇”是词类活用,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奇”(认为……是奇才),中学课本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的“奇”也是这种用法。而A项在解释“奇”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仍按“奇”的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导致了解释的错误。
4.不分单双(最容易犯的错误,而且不知不觉)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再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该句中的“欺负”是两个单音词“欺”和“负”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欺诈”和“背弃”;而A项却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欺负”,试想,下属哪来的胆子去“压迫、侮辱”上官呢?这明显有悖常理,所以A项的解释是错误的。
5.课后练习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风雨不动安如山
B.然后得一安寝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禹汤被之矣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蜀之鄙有二僧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9.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0.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
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3.下列句中“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樊哙从良坐
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4.下列句中“当”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木兰当户织
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
16.“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17.下列句中“度”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度义而后动
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18.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19.“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C.王辞而不复
20.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1.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2.下列句中“故”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
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暮去朝来颜色故
23.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固请,召有司案图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4.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25.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等死,死国可乎
26.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今公子故过之
27.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后患无穷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8.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或王命急宣
29.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0.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31.与“若即若离”的“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C.项伯即入见沛公
32.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而得其尸于井
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33.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假”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狐假虎威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4.与“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的“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5.下列句中“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即入见沛公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见笑大方
36.与“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7.与“一蹴而就”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连辟公府不就
C.金就利则利
38.下列句中“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杀人如不能举
D.戍卒叫,函谷举
39.与“天不绝我”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抢呼欲绝
40.与“不堪回首”的“堪”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郞君
41.与“克勤克俭”的“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C.克己奉公
42.与“有教无类”的“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中绘殿阁,类兰若
C.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43.下列句中“可怜”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怜身上衣正单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4.与“弥天大谎”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45.与“大命将泛,莫之或止”的“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46.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家祭勿忘告乃翁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47.与“距关,勿内诸侯”的“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48.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失期,法当斩
C.期年之后
49.与“邑人奇之”的“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大将军邓陟奇其才
50.与“迁客骚人”的“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战、守、迁皆不及施
C.再迁为太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