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稍有文化底蕴的读书人来说,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是一本让人难以释卷的好读本,好就好在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将宋诗作者的生平经历描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画;好就好在对诗歌历史以及诗人传承的旁征博引、如数家珍,为读者提供了海量丰富详实的史料,多方面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现状和文学发展历程;好就好在将一本学术著作以其特有的钱氏幽默和大师般的深入浅出提供给读者无尽的文学艺术的直观感受。他以质朴的素面照人但却妙趣横生,他似故人清唱却博采众长,给人以沉思和遐想。让人感觉到学问学术之美之乐。
一、《宋诗选注》的诠释思想
钱锺书坚实的国学基础和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见解,在其诠释宋诗时起了关键和主导的作用。在“选注”中体现出如下的主题思想:
1.认知两宋特殊的时代背景
钱形象地比喻说,如果说北宋还是一张八尺方床的话,那么到了南宋就收缩变成行军帆布床了。宋代至于汉唐的国势国力可见一斑。其次,又宽又滥的科举制度造就了大批的官员,既繁且复的行政管理增添了行政成本。人民负担的沉重和生活的痛苦也可想而知。这样的时代现实注定会在宋人宋诗中有所体现和表达宣泄。作者钱钟书对这一点阐述得非常清晰明白。
2.重视诗人作品的个性解读
诗人诗作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要反映现实生活和矛盾问题,即便就是一点反映也没有,我们仍然可以视为诗人对现实的回避和遁逃。钱钟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选诗的时候充分注意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真正做到了兼容并蓄。少的如柳开只选了一首《塞上》,多的如苏轼选了二十多首。而且,对作者的介绍与很多学者的选本枯燥雷同贴标签不同,不仅将基本信息交代清楚,而且将其作品传承、特点、不足、历代评价一一道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微型博物馆而流连忘返。
3.重视语言语句的通俗表达
与很多纯学术著作不同,钱的《宋诗选注》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不论是作者介绍,还是诗作注解都明白晓畅,幽默练达,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文化大师的深厚功底。
二、《宋诗选注》的诠释对象
钱锺书先生曾明确提出过自己的选诗标准,即著名的“六不选”: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不选;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不选;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匀称的不选;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不选。由此不难看出,他对宋诗的诠释对象的要求,必须是具备了很好的主题内容,并且在语言构思技巧等形式上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从诗人来看,他收录了一批名家,如苏轼、欧阳修、范仲淹、陆游、柳永、王安石等人,同时,他也收录了一些不太著名甚至是有争议的作者,比如萧立之、叶绍翁等人。从作品看,他不仅收录那些反映国家命运和社会矛盾的“主旋律”作品,如陆游的《示儿》等,而且选入了一些反映日常生活情趣的浪漫情调,如赵师秀的《约客》等,甚至也有几首读后评价各异的作品。
三、《宋诗选注》的诠释内容
《宋诗选注》作为一部广受好评的宋诗注释本,所采用的注释模式方法较前人有较大创新,特别对现代人阅读理解宋诗,甚至对提升读者诗歌鉴赏能力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宋诗选注》的诠释方法进行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对宋诗有更深入的理解。
1.诠释理趣思辨。一个诗人的不同创作阶段也呈现“唐诗宋诗”的或偏情趣或偏思辨的特点。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除此基本特征之外,一个作家的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更为唐诗;晚节思虑深沉,宛如宋诗。抑或反之也是不乏其例。比如,《宋诗选注》其中收录的李观《乡思》就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诗曰: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被青山相阻隔,青山更被暮云遮。
书中注释里先后引用了石延年《高楼》诗、范仲淹《苏幕遮》、欧阳修《踏莎行》词,以丰富的感性的作品阐述了“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的人生哲理意趣。钱锺书在注释中意在说明:客观事物很远,而我们的主观思想比它还要远,衬托出某种感情、念想可望不可即。也就是说,在钱锺书看来,宋诗更加着重于思理、沉潜,这成为宋诗选注中收录诗歌一个主基调。
2.诠释史实史料。文学作品反映或映射历史现状和社会现实,这是通理。宋诗在承继唐诗的基础上而来,但更肩承了两宋的内忧外患的大背景。所以,释诗离不开史实。宋诗里有很多反映时弊、政治动荡、民族危难的好作品,一首史实诗,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是它最基本的功能,而一首优秀的史实诗,它却能够集中鲜明地表现出时下人民大众的真实情感,从而赢得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书中收录的王安石的《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钱钟书在注释中说到:“直”通“值”就是值班,那时候的制度,翰林院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值班住宿在学士院里(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三)。这样简单通俗的一句话就把题目说明白了,而且还有沈括的书籍为证,确凿有力,论断不容质疑。
如钱对刘攽的《江南田家》的注解就更坦白地矫正了人们的一些认识误区。他说,封建时代名义上重农轻商,但是事实上往往对伤人不是轻贱而是企羡。他还例举了《汉书》里的论述来佐证自己的说法,这些都为读者呈现了许多史实。
如钱对张耒的《和周廉彦》的注解里说:“古代在清明前后到河边去野祭和洗去晦气,后来变成春游的藉口。”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很好地抨击了现实的丑恶。极写了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3.诠释技巧手法。《宋诗选注》不仅局限于对宋诗注释,而是在注释宋诗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广博的国学基础,融会贯通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构思方式、修辞手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大大厚重了宋诗选注本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强了幽默感和可读性。
以钱钟书介绍苏轼的一段话最为典型:
“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讲的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又如,《宋诗选注》对诗歌间表现手法上存在的互文性现象也有揭示,如王禹偁的《村性》:“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这里仿佛把山峰看成有生命的人,无语地屹立着。钱钟书在该句的注解中认为“无”是相对于“有”的。此处言“数峰无语”仿佛有个前提即山峰“能语、有语、欲语只是此刻忽然‘不语’”。并指出诗人常常运用该手法来取得独特的表达效果,即先将某物看成像人一样能言能语的生物,但却以“不言、不语”的形象出现,在对比之中,诗韵天成。
4.诠释传承比较。宋诗受唐人影响很深,模仿痕迹很重,但是宋诗并不是一点出息都没有,它在技巧和语言方面更加精益求精。因此钱锺书在注释宋诗的时候,也是尽其才学。对于一首诗中的技巧、语言、艺术表现,从古人至宋,宋人写诗是受到什么影响借鉴模仿了哪些内容,以及诗歌流传至宋以后的元明清,对后来的诗人有什么影响,都统统注释出来。学界常常称之为“一首诗的接受简史”。具体说来,钱锺书运用了对比研究方法,与前人、时人、自己、后人横纵向进行比较。
如钱在介绍秦观时这样描述:
“宋代对李白虽然推崇,不像对杜甫那样的效法,晁补之和同时代的徐积、郭祥正也许是欧阳修、苏轼以后仅有的向李白学习的北宋诗人。”
如张舜民,钱钟书写道:“他是陈师道的姊夫,和苏轼友好,作诗师法白居易。”这样一说,读者若想加深对他的了解,看看和其有关的人物就很容易了。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看看是怎样展开对一首诗的研究的。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书中注释道:脱胎于陆游《马上作》……下面“一枝红杏出墙来”从唐以来出现的相似描写:温庭筠《杏花》;吴融《途中见杏花》、《杏花》;李建勋《梅花寄所亲》……但或则和其他的情景搀杂排列,或则没有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深刻的位置,都不及宋人写得这样细腻、透彻和开阔。
如,钱钟书在介绍曾巩时这样写道:他的学生秦观不客气地认为他不会做事,他的另一个学生陈师道不加可否地转述一般人的话说他不会作诗。钱明确地写道:就“八家”而论,他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王安石的风致。
例如曾巩的《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这这首诗写得气势磅礴,确有“有王安石的风致”。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最后一句的“卧看”写出了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
四、《宋诗选注》的诠释价值
首先,《宋诗选注》充分肯定了宋诗在古代诗歌史上历史地位和存在价值。在历史上,明朝人觉得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清朝人认为宋诗却能卖个大价钱。贬低它、夸大它都没有给予其一个正确的历史地位。钱锺书与《宋诗选注》给了宋诗一个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宋诗绝不仅仅是唐诗的模仿和复制,虽然它在艺术的整体方向、风格和意境上有不少还是落在唐诗圈里。但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路延长,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上有了不少发明和创造。其次,《宋诗选注》虽然只是一部很好的宋诗选本,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却能很好诠释两宋很多历史世事的变迁和官场官僚百态。比较典型的是江端友的一首《牛酥行》,其诗曰:
有客有客官长安,牛酥百斤亲自煎。
倍道奔驰少师府,望尘且欲迎归轩。
守阍呼语“不必出,已有人居第一先。
其多乃复倍于此,台颜顾视初怡然。
昨朝所献虽第二,桶以纯漆丽且坚。
今君来迟数又少,青纸题封难胜前。”
持归空惭辽东豕,努力明年趁头市。
宋徽宗时的太监梁师成权势如天,号称“隐相”,大小官吏都向他送礼献媚,有个姓邓的洛阳留守,演了这首诗写的一场丑戏。
又如对陈与义的介绍:
“靖康之难发生,宋代诗人遭遇领导天崩地塌的大变动,在流离颠沛之中,才深切体会出杜甫诗里所写安史之乱的境界,起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同感,先前只以为杜甫风雅可师,这时候更认识他是个患难中的之心伴侣----身经离乱的宋人对杜甫发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新关系。”
钱锺书先生不仅在《宋诗选注》里通过旁征博引的诠释叙述了宋代诗歌创作的发展过程、成就、特点,以及产生这些成就、特点的社会原因,而且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一般文艺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这便是《宋诗选注》的价值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