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跃礼律师
孙跃礼律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18
  • 关注人气: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改善家长与孩子沟通?[音频与讲稿]

(2011-04-26 23:40:35)
标签:

家长

孩子

沟通

改善

效果

教育

分类: 教育心理

    音频无法上传,请点击:《家长如何改善与孩子沟通效果?》(新浪微博)《家长如何改善与孩子沟通效果?》(小城天长论坛)

    这是本人应天长市实验小学的邀请,于2011年4月24日上午给该校全体家长就家长与孩子沟通话题所作的讲座音频,讲座内容自第7分钟的时候开始,想改善与孩子沟通效果的家长不妨听听本讲座,谢谢!市实验小学网站作了报道,请点击:构筑交流平台,促进家教发展

    http://s5/middle/3e9717d3na1dc147aa494&690

 

======================================

以下是讲话稿(实际讲话的内容要多于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喜欢买书、读书和思考问题,去年有一次我好奇地数了下自己手头上有关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共计四十多本。尽管如此,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仍然在思考、探索,我的孩子现在读六年级,通过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经历,深感作为家长的不容易。现在的家长与孩子相处,如果要想取得较好地效果,仅仅凭自己的经验,应当说已经远远不够了。我这么说绝对没有炫耀自己的意思,我真诚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习型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投花些时间,多看些书或杂志以及相关文章是一项非常值得的投资;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实际上也是家长在慢慢地改变、成长的过程。我很是好奇有些家长说没时间看书,却能有那么多时间应酬、打牌。其实如果我们真正重视一件事情则肯定能挤出时间。

    归根到底,教育好孩子,作为家长,首先要能保证自己生活得幸福——这是孩子获得一生幸福最好的保证。生活是否幸福与钱多钱少几乎没有关系——这是心理专家们研究证实了的结论。如果父母自身不能生活得幸福,自己教育孩子“理论”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或许还管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孩子就会发出疑问:你自己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能帮助我也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唯有家长自己生活得幸福,家长才能够给孩子带来幸福。我们可以完全肯定地讲:一个生活得幸福的人绝对不是自私的人。就算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也要关心他人;如果我们不关心他人,我们就很难或无法获得别人的关心,我们没有办法生活得幸福。


    下面主要谈谈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相关问题。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家长与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关系则无法或很难教育好孩子。


    一、言而有信

    前两天我征求孩子意见,请他谈谈孩子最难以忍受的是家长哪些问题,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言而无信”。我问孩子我在这个问题上能得多少分?孩子回答90分,对此我既感觉遗憾又觉得有些欣慰。言而有信做起来并不容易。成年人过去都说过过头话,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如此——因此,当自己情绪激动或愤怒的时候,千万不宜作出重要的决定——这些决定往往属于过头话——事后自己会后悔、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形成“言而无信”的形象。说话前一定要“三思”,在自己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说自己情绪不好,有什么事情过些时候再谈-----;看到孩子做了让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候,千万不要冲动地讲出威胁孩子的“狠话”,过后却又无法兑现,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底牌——说了不能算数。

    家长如果一而再的说话不能兑现,指望孩子说话算数估计只能成为愿望而很难成为现实。家长如果确因正当的理由或自己的过失而说话没能算数,最佳的办法是向孩子进行解释并认错——这是树立家长威信的最佳办法——至少我会这么看。家长向孩子道歉、认错,并不会损害家长的威信,相反家长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平时我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二、做孩子的坚强后盾

    通常情况下父母与孩子有着最为亲密的关系,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我在这里强调的坚强后盾主要是指父母要在心理上、情感上给孩子以支持,使得孩子内心深处有种踏实的安全感,不用担心自己被父母遗弃。我的经验是:反复向孩子表明自己是最爱孩子的,向孩子表明无论如何自己都会无条件保证孩子基本的生活、读书、看病等等,向孩子表明哪怕孩子犯了天大的错误但只要愿意改正就行;适当拥抱孩子;定期陪孩子说说话……这样一来孩子内心里就会很踏实。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

    根据我的观察,结合自己与孩子沟通的经历,感觉大多数家长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存在这问题那问题。说来许多人或许不相信,其实我们多数人在进行人际沟通时做了许多“无用功”,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沟通效果,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沟通。沟通时,我们发出的信息,对方接收时只接收了他们所理解的信息,这两者之间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如果二者之间差异过大会导致误解,许多冲突就是因为误解导致的。亲子沟通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的发言。

    不打断孩子的说话——这是对孩子的起码尊重。父母首先尊重孩子,这是父母获得孩子尊重的基础。

    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当家长认为孩子在说些废话的时候。其实,在家长看起来是废话,在孩子来看或许是很重要的话——这与看问题的角度有关。“各执己见”漫画(阿拉伯数字6从另一角度看则是9、角度不一样结论不一样,但是结论都是对的)。

    因此,家长在与孩子争执时,如果一味地认为自己完全是对的、孩子完全是错的,这样不利于解决问题,会加深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2、与孩子约定:沟通时轮流说话,一定等对方把话说完、得到对方许可时自己才可以发言,轮流下去直至双方把问题说清楚。


       3、重复对方的话或归纳对方的意思,获得对方的确认

这是避免沟通中发生误解的最佳途径,可以很好地达到沟通目的。


       4、尊重并接纳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说孩子回家后抱怨老师做事不公,家长怎么办?孩子觉得受了委屈——这就是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是获得公正的待遇。因此父母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就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这等于否定了孩子的合理需求,这会引起亲子间的冲突,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尊重、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不等同于完全赞同孩子的做法,这是两回事。等到孩子心情平静的时候再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讲出自己的看法。在孩子情绪糟糕的时候切勿跟孩子讲道理,这就好比当孩子在水里受淹的时候家长应当把孩子救上来而不宜在那个时候教孩子游泳一样。


        5、严守与孩子之间的约定或承诺

    如果违反了,应当向孩子表示歉意以取得孩子原谅。否则容易堵塞亲子沟通的道路,导致孩子不相信父母。约定需要调整,最好能事先与孩子协商;做不到的,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是“人小鬼大”,有些家长说过的话家长早就忘记了,可孩子却牢牢地记得,切不可糊弄孩子。


        6、可以充分表达愤怒的情绪,但不可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和孩子的身体

我过去偶尔打过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以后向孩子宣布绝不再打孩子而且做到了,虽然不打孩子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在孩子顶撞自己的时候,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作为家长真的有必要去努力这样做。我们可以充分表达愤怒但不可以打骂、侮辱孩子,以“我”字开头说话:“我现在很愤怒!”或“我真的想揍你一顿”等等。



        7
、少给孩子“讲道理”

    随着孩子年龄渐渐长大,孩子会越来越反感对他们“讲道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做了“错事”,专家更是建议家长“不宜与孩子讲道理”。孩子做了错事,这个错事导致的结果足以教育孩子,此时孩子情绪低落,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心理上的支持,而不是给孩子讲道理或提建议。

只有当孩子主动向家长征求意见,或者家长不提供意见有可能导致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时,家长再向孩子讲道理、提建议,否则最好克制一下讲道理的冲动。


        8、“命令孩子不成”怎么办?

家长每次命令孩子做什么事如果都能达到目的,自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事实上总是有许多命令执行不下去或执行起来很困难,这个时候应当怎么办?

观察孩子的行为、尽量客观地描述,不要评论孩子的行为——这会增加与孩子的对立;然后与孩子交流并体会、思索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体会并表达出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最后向孩子提出适当请求而不是命令,这样有利于赢得孩子的合作。


       四、不威胁、不指责、不嘲讽、不命令或者尽可能少地命令孩子,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家长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自己受到家长的威胁、指责、嘲讽、命令,家长的指示往往会引起孩子反感甚至逆反。克制住自己威胁、指责、嘲讽、命令孩子的旧习真的非常不容易,需要我们作出努力。

随着世界性的民主化潮流,家长制作风已经比较难以行得通,家长一切说了算的时代应该是结束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最好能建立起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关系。


    五、亲子沟通最坏的方式——实施暴力

    主要包括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两个方面。

    我与不少家长谈到过打骂孩子的问题,极少有家长能旗帜鲜明地反对打骂孩子。2010124日我在小城天长论坛网站上搞了调查,截止2010年年底共有96名网友参与投票,只有14名网友投票赞成“家长、老师绝不可以体罚孩子”、占投票网友15%;超过70%的家长认为可以给孩子轻度体罚(包括罚站等不会造成孩子身体伤害结果轻微体罚),近10%家长投票认为可以给孩子打耳光、罚跪等严厉的体罚。(相关调查请点击:《家长、教师可不可以体罚孩子?》《家长教师该不该体罚孩子?》

    当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不满意时,说话的方式应“对事不对人”,可以说孩子某个做法自己无法接受、不赞成,但绝不可以对孩子说一些侮辱歧视性的语言:比如“猪脑子”、给脸不要脸、笨死了、蠢驴等,这些语言暴力在严重地伤害着孩子的心灵。

    实施暴力的原因:自己成长的环境有暴力因素,进而产生暴力存在是合理的深层次的认识;施暴后不承担后果——这是最关键的地方;有“控制感”——实质反映了内心的不自信。施暴者看上去强大,实质内心虚弱。施暴者有懒惰的思维倾向,不愿意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或者认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其实不然……

    实施暴力的后果:给孩子留下“强者可以欺负弱者”这样的深刻印象。

    实施暴力替代办法1、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愤怒;2、暂停处理问题或换个环境;3、后果法:使得孩子的不当行为与某个不好的结果相联系,从而使孩子吸取教训。如果孩子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却没有任何后果,这等于在鼓励孩子惹事生非、做事不计后果,这是最最可怕的一件事情,甚至有可能使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有求于家长的机会很多,家长可利用“自然的后果”和“人为的后果”让孩子体验做事不当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如:早上早饭好了以后,孩子不在合理的时间起床而赖在床上,家长通常的做法是催促孩子,搞得孩子烦、家长累、效果差——其实让孩子尝尝后果就可以了,孩子起床迟了不能吃到早饭或只能吃一点早饭,那就让孩子饿着肚子去上学,还不准他带零食、也不给他早饭钱,让孩子体验一下饥饿的滋味就能达到目的。当孩子做了一件不恰当的事情后,比如剥夺孩子一定时间的看电视的权利等等。应当注意的是:让孩子体会后果时,家长切忌对孩子说教、讲大道理或者幸灾乐祸、取笑孩子,这些一定要避免,因为尝到苦果的孩子已经处于脆弱、孤立、无助、羞愧的境地,最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安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家长切不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我们可以把孩子对我们家长的批评、抱怨、脾气等看作是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把这些当成是对我们家长人生成长过程的挑战,我们一旦战胜了这些或者说处理好这些情况,我们家长自身就得到了成长,也更加密切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教育、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作基础,家长越是教育孩子,收获的往往是孩子的逆反。摆在我们家长面前的大体上有三条路:一条路是与孩子的关系可以维持现状,一条路是与孩子改善关系,一条路是恶化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们究竟走哪一条路,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我的讲稿和录音将刊发在《小城天长论坛*关注天长**婚姻家庭*版块》。欢迎家长们通过小城天长论坛就孩子成长话题与我进行交流。最后感谢各位家长耐心地听完我的讲话,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