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知今日》

(2024-07-30 09:31:11)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下卷 第一零一回 第二节:早知今日

【原文】

凤姐刚举步走了不远,只觉身后咈咈哧哧(fú ch,似有闻嗅之声,不觉头发森然竖了起来.由不得回头一看,只见黑油油一个东西在后面伸着鼻子闻他呢,那两只眼睛恰似灯光一般.凤姐吓的魂不附体,不觉失声的咳了一声.却是一只大狗.那狗抽头回身,拖着一个扫帚尾巴,一气跑上大土山上方站住了,回身犹向凤姐拱爪儿.凤姐儿此时心跳神移,急急的向秋爽斋来.已将来至门口,方转过山子,只见迎面有一个人影儿一恍.凤姐心中疑惑,心里想着必是那一房里的丫头,便问:是谁?"问了两声,并没有人出来,已经吓得神魂飘荡.恍恍忽忽的似乎背后有人说道:“婶娘连我也不认得了!"凤姐忙回头一看,只见这人形容俊俏,衣履风流,十分眼熟,只是想不起是那房那屋里的媳妇来.只听那人又说道:婶娘只管享荣华受富贵的心盛,把我那年说的立万年永远之基都付于东洋大海了."凤姐听说,低头寻思,总想不起.那人冷笑道:婶娘那时怎样疼我了,如今就忘在九霄云外了。凤姐听了,此时方想起来是贾蓉的先妻秦氏,便说道:嗳呀,你是死了的人哪,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呢!"啐了一口,方转回身,脚下不防一块石头绊了一跤,犹如梦醒一般,浑身汗如雨下.虽然毛发悚然,心中却也明白,只见小红丰儿影影绰绰的来了.凤姐恐怕落人的褒贬,连忙爬起来说道:“你们做什么呢,去了这半天?快拿来我穿上罢。”一面丰儿走至跟前伏侍穿上,小红过来搀扶.凤姐道:“我才到那里,他们都睡了.咱们回去罢。”一面说,一面带了两个丫头急急忙忙回到家中.贾琏已回来了,只是见他脸上神色更变,不似往常,待要问他,又知他素日性格,不敢突然相问,只得睡了.至次日五更,贾琏就起来要往总理内庭都检点太监裘世安家来打听事务.因太早了,见桌上有昨日送来的抄报,便拿起来闲看.第一件是云南节度使王忠一本,新获了一起私带神枪火药出边事,共有十八名人犯.头一名鲍音,口称系太师镇国公贾化家人.第二件苏州刺史李孝一本,参劾纵放家奴,倚势凌辱军民,以致因奸不遂杀死节妇一家人命三口事.凶犯姓时名福,自称系世袭三等职衔贾范家人.贾琏看见这两件,心中早又不自在起来,待要看第三件,又恐迟了不能见裘世安的面,因此急急的穿了衣服,也等不得吃东西,恰好平儿端上茶来,喝了两口,便出来骑马走了.

【端木持易见解】

红楼梦这本书,是衰败者写的。所以,失败总能令人不断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悔不当初”。其范式是:“当初如果……,现在就不至于……”。是不是这样呢?

正因为这样,作者借秦可卿的口,表达了反思的逻辑: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这是谈对失败的认识。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以常远保全了”——这是谈当初如果能够看到今日失败,提前准备的可能性。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若不早为后虑,只恐后悔无益了!”——这是谈可能预作的准备策略。

作者痛心疾首的正在于,他的现状是没有钱粮祭祀,没有钱供孩子读书。所以,后悔之前没有预作准备。

人啊,只有现实的痛苦,才会逼迫人冷静思考很多问题。

就像凤姐,她过去天天过好日子,呼风唤雨,她怎么可能会想起秦可卿这些话呢?

如今她娘家的叔叔王子腾死了,王家势力一落千丈,娘家无依靠了;贾家的元春也死了,甚至跟贾家关联的“贾化”,“贾范”,也保不住被人参倒了,贾家无依靠了;她害死了贾琏的爱妾尤二姐以及她肚子里的孩子,所以老公贾琏也靠不住了;凤姐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也没得未来的依靠了;凤姐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所以没有群众可以依靠了;凤姐自己身体也不行了,自己也靠不住了。一句话,凤姐基本上已经成为落魄的鸡了。

所以,现在的她,“心盛”变成了“心衰”。不得己才想起秦可卿的话来。早日今日,当初就该如何如何。而问题在于,红楼梦作者、凤姐、贾府里的其他人,又有几个是能够谋划久远的呢?眼前尚且应付不来,更何谈久远呢?这个世界上,能够深谋远虑的人,又有几个呢?

我们绝大多数人,是面向眼前的苟且。而要深谋远虑,就得从历史长河中出发,从人类发展的规律出发。这都需要过人的智慧啊,它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问题。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能认识历史规律已属不易,坚持认识,提前布局,那就更加不容易了。但我们如果要成为更优秀的人,又不得不如此,是不是呢?

兴盛的时候要预备衰败,衰败的时候要谋划兴盛,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个认识规律的智慧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