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了了》

(2024-01-04 08:43:10)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下卷 第九十五回 第五节:不了了

【原文】

 

忽一天,贾政进来,满脸泪痕,喘吁吁的说道:“你快去禀知老太太,即刻进宫.不用多人的,是你伏侍进去.因娘娘忽得暴病,现在太监在外立等,他说太医院已经奏明痰厥,不能医治。”王夫人听说,便大哭起来.贾政道:“这不是哭的时候,快快去请老太太,说得宽缓些,不要吓坏了老人家。”贾政说着,出来吩咐家人伺候.王夫人收了泪,去请贾母,只说元妃有病,进去请安.贾母念佛道:“怎么又病了!前番吓的我了不得,后来又打听错了.这回情愿再错了也罢。王夫人一面回答,一面催鸳鸯等开箱取衣饰穿戴起来.王夫人赶着回到自己房中,也穿戴好了,过来伺候.一时出厅上轿进宫.不题

且说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一面奏明,即召太医调治.岂知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并不见效.内官忧虑,奏请预办后事.所以传旨命贾氏椒房进见.贾母王夫人遵旨进宫,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贾母进前请安,奏些宽慰的话.少时贾政等职名递进,宫嫔传奏,元妃目不能顾,渐渐脸色改变.内宫太监即要奏闻,恐派各妃看视,椒房姻戚未便久羁,请在外宫伺候.贾母王夫人怎忍便离,无奈国家制度,只得下来,又不敢啼哭,惟有心内悲感.朝门内官员有信.不多时,只见太监出来,立传钦天监.贾母便知不好,尚未敢动.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贾母含悲起身,只得出宫上轿回家.贾政等亦已得信,一路悲戚.到家中,邢夫人,李纨,凤姐,宝玉等出厅分东西迎着贾母请了安,并贾政王夫人请安,大家哭泣.不题

【端木持易见解】

昨晚读了鲁迅著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其中讲到“劳动产生诗歌,休息产生小说”是非常有创见的结论。对小说结局一贯的“大团圆”的原因,更有精妙的结论,那就是逃避现实问题,让现实问题在小说中得到解决。

联想到红楼梦后四十回,就是这样,非要给出一个“结局”,这是非常差的国民性。我们不敢面对问题,不敢留下无限想象和追问。

跳出小说来说,世界上哪有什么“结局”?所谓的“结果”,又怎么能是“定下来”的呢?

举些例子:

1840年鸦片战争,我们败了,这是结果吗?很显然不是,因为我们从那个时候,反而斗争更加剧烈起来,更晓得不斗争是不行了,到了必须斗争的时候了。

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订了,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他们认为协议签了,就算有了个明确的“结果”。但中国民众答应了吗?德国民众答应了吗?中国发起了五四运动,从此开启了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德国则被迫向右走向了法西斯道路。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受日本投降,以为从此将开启他们中国的全面统治,“结果”总算是好的。“结果”呢?三年多,就被赶到了小岛上,从此只能嗡嗡的叫,再也没多少听他们的声音了。

可见“结果”,从来没有定数。也从未能够有所谓的“大结局”。商纣王、秦始皇、曹操,我们都能给他们翻案,更别说陈胜吴广、黄巢、洪秀全等等。自古说风流,谁能说“定”就“定”?

真正的文艺,总是要让劳动者开口的。不是唱歌表达心意,就是小说论言时政。反动统治者为了压制“劳动”者的“动”,于是就要给个他们设定的结论。小说必须这么写,故事必须这么说。从此就好像“定了”,“归一”了,“统治”了。

为了造就这个他们所要的“结局”,于是常常用“忽一天”,“忽得”,牵强附会,任意捏造,不讲客观规律。看似讲了元妃的客观病因,实际上却是毫无意义的废话。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不是为了批判而写病,这样的“真实”,不像上卷那样,每个病、每个药,都是为了说“真理”,为了表心意,议失真的。所以,他们口中笔下的所谓“真实”,有时候恰恰最不是大家想要的东西。

大家想看到,元妃死了,众人必然有慌乱恐惧的丑态,结果他“一时出厅上轿进宫,不题”。大家想看到,他们是怎样“如丧考妣”的哀嚎的,结果呢?他之说:“大家哭泣.不题”。

群众想看到的,他都“不题”,你说,这能表达群众的心意吗?你这样“失真”——失去群众真正想看到的“真相”。对群众来说,又有什么乐趣呢?

元妃死了,他认为就只是死了,就是“结局”了。我说,大错特错了。贾家要跟着倒霉了。贾家跟着倒霉了,就是“结局”了?很多人肯定也这么被带节奏。我说,大错特错了。王朝的内斗加剧,也要灭亡了。这是“结局”了吗?我说,大错特错了。群众高兴,群众的胜利就不远了。这才算得上一个暂时的“结局”呢。

为什么说“暂时”呢。因为我开头就说了,根本没有什么“结局”。因为群众如果骄傲了,放松警惕了,很快他们也将失去大好的“结局”。再次沦为别人的笑柄和韭菜。这都是被历史不断证明了的事情。远的近的,国内国外的案例,比比皆是。

是故,“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随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