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心任去留》
(2022-11-03 17:48:47)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上卷 第七十七回 总论:委心任去留
【原文】
略。
【端木持易见解】
东汉末年是三国,三国里,有三个有名的人物,一个叫郑泰,一个叫孔融,一个叫荀彧。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郑泰以反董卓而闻名,孔融和荀彧以反对曹操而闻名,最后郑泰41岁,死在赴任扬州刺史的路上;孔融被曹操所杀,终年56岁;荀彧忧郁而死,时年50岁。《后汉书·郑孔荀传论》将他们三个放在一起评说,赞扬他们三个说:“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已。岂有员园委屈,可以每其生哉!”李贤注:“每,贪也。言宁正直以倾覆摧折,不能委曲以贪生也。”
他们三个就是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典型代表,史书家认为,人就应该这样,那怕死,也要敢于说真话。史学家认为,那些所谓“委屈”的人呢?多是贪生怕死之辈,苟且偷生之徒,不值得效仿。
可问题来了,历史上也有受了委屈,却继续苟活,终于成就伟业的。司马迁自身就是典型的案例,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你看,这就符合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规律。如果他们都一旦受辱,便求赴死,哪又有我们的辉煌文明呢?
可问题又来了,是坚持宁折不屈的气节,还是抱着理想负重前行呢?
赵氏孤儿的故事里,两个主人公程婴和公孙杵臼有过评断和选择。公孙杵臼问程樱道:“保护婴儿和去死,哪一个更容易?”程婴答道:“死有何难?保住少主才不简单。”公孙杵臼说道:“既然你曾得到赵氏家族的厚待,就由你来做难的事吧,让我来做容易的事。”公孙赴死、程樱忍辱负重十五年,抚养婴儿长大。
嵇康抚琴而死,陶潜归隐而终,他们都做到了“委心任去留”,即跟着自己的心意走。谭嗣同说能够凭着自己心意而活而死的人,就是“去留肝胆两昆仑”,即生也昆仑,死也昆仑。否则,活着也是委屈,死了也是委屈。
以此观晴雯,她和宝玉在一起,有爱情而无果实,活着委屈了,死了也是委屈的。反观芳官等人,虽为奴,却有雄奴不屈之态,在大观园里,任意驰骋;即便是走,也坚决不嫁,要求出家,这也是任意驰骋。能够委心任意,倒也算不得委屈了。
可见,一切凭心、唯心、委心。
我这个唯物主义者,在最苦难最委屈的时候,要求大家,一定要凭心、唯心、委心,毕竟,我们在物质上,已经一无所有了,只有心意信念,是唯一可凭的客观存在了。
你们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