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老爷们不懂医,做起检测来却“胎气“的很啊

(2022-04-13 17:57:52)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上卷 第六十九回 第六节:

【原文】

谁知王太医亦谋干了军前效力,回来好讨荫封的.小厮们走去,便请了个姓胡的太医,名叫君荣.进来诊脉看了,说是经水不调,全要大补.贾琏便说:已是三月庚信不行,又常作呕酸,恐是胎气。胡君荣听了,复又命老婆子们请出手来再看看.尤二姐少不得又从帐内伸出手来.胡君荣又诊了半日,说:若论胎气,肝脉自应洪大.然木盛则生火,经水不调亦皆因由肝木所致.医生要大胆,须得请奶奶将金面略露露,医生观观气色,方敢下药。贾琏无法,只得命将帐子掀起一缝,尤二姐露出脸来.胡君荣一见,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一时掩了帐子,贾琏就陪他出来,问是如何.胡太医道:“不是胎气,只是迂血凝结.如今只以下迂血通经脉要紧。”于是写了一方,作辞而去.

【端木持易见解】

1

明代太医院正官院使一人,正五品。院判二人,正六品。下属机构有惠民药局和生药库,以及制作膏丹丸散的作坊。

清代医官制为:院使一人,是该院行政及医疗事务的主管官员,左、右院判各一人,是该院的副主管官员,御医十至十五人,吏目十至三十人,医士二十至四十人,食粮医生(或称粮生,主要担任缮写等工作)、切造医生(负责药物的炮,炙调制)各二、三十人。上述员额,清代各朝虽有增减,总的说来,体制未变。该院医官通称太医或御医。太医院医官的品服,康熙九年(1670)规定,院使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御医正八品,吏目从九品。雍正七年(1729)规定:御医均授正七品,许用六品冠带。各医官的品服,历朝也有变动。

王太医即王济仁,是太医王君效侄孙,也已经做到太医院六品御医。他经常到贾府走动,曾先后为袭人、贾母、巧姐、晴雯、宝玉、凤姐、黛玉看过病。他说话圆滑,医道亦甚高,很得贾府上下人等信任。这个时候,为了讨荫封,就谋干了军前效力。

王济仁去军前效力,说明那个时候,正在打仗。为什么他要去?因为他要继续发展,要升职加薪,要谋个可以继承的爵位,可以长期繁荣家族。大家要知道,官位是不可以继承的,爵位却可以继承。这就是王济仁从军,他不再济人,而要去杀人的原因。一个社会、一个王朝、一个国家、混到要靠杀人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这个社会就差不多快完了。

另一方面,做医生在那个时代,很低贱,最多能混到正五品。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不愿意做医生的原因。当然,也不是单单医生不受到重视,而是所有的劳动者,都不受到重视,他们的社会地位,都不会太高,医生还算是比较好的了,其他很多手工劳动者,都归到下九流里面了呢。

历来统治者,都不重视,不尊重劳动者,万万不要相信什么“劳动者光荣”的宣传。“统治者自己不再是劳动者,而是不劳而获者”——只要这个状态没改变,就甭指望他们真的尊重劳动者。而不尊重劳动者,他们就不会真的重视生产,从而也就注定了他们治理下的社会在经济上的停滞、困顿,直至瓦解。

2

王济仁跑了——汉王不再济人,于是才有“胡君”荣达起来。

胡君荣来了,脉看了,又要看手,手也看了,又要看脸,其实是“欲观其色”,我判断,此子是个好色之徒。他甚至极有可能,都不是一个医生。为什么呢?

你看他诊脉完了,就说是“经水不调,全要大补”,什么叫“经水不调”?其实就是月经不调,月经的量或多或少,月经的时间延迟或者提前,即月经的周期性节律不对了,就叫不协调,失常,不和谐。治理的办法,主要是疏肝理脾调肾为主,即调整为主。这个胡君荣,上来就要“大补”,他都搞不清楚,“虚不受补”的道理。我们假设他说的病症是对的,那么治理办法却是不对应的,是错的。即便是“补”,也只能小补,怎么能大补呢?

然后贾琏跟他说,月经已经三个月没有来了,估计是胎气。一般女子怀孕后,脉象不像正常人那么短促有力,又不像生疾病时那样细软无力,用物理上的波形来形容,正常人就是窄而高的波峰,怀孕了就会变的平缓,但峰高没有降低。这种脉象,中医上叫喜脉,也叫“滑脉”----如盘走珠,就是说,好像一串珍珠,在盘子里滑动。

喜脉是最基本的脉象,是一个医生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能够摸出来的脉象,他胡君荣都没有摸出来,胡诌说什么“经水不调”,同学们,我可以断言,他不是个医生。

继续看,他被贾琏质疑以后,不要脸的要看手,这又失了医生的水准。看手吧,他又说,“若论胎气,肝脉自应洪大”,胎气的喜脉,脉不是“洪大”,是平滑而已。充分说明,他不懂医理。但他为了圆谎,还继续胡诌说“然木盛则生火,经水不调亦皆因由肝木所致”,这就纯粹是胡乱套用五行理论,木生火,火大则木,木大则反侮水。他等于顺着贾琏的话来,贾琏不是说胎气吗?好,那就是胎气。然后从胎气开始推论:胎气——脉洪大——洪大就是有火——火由木生,火大则木盛——木盛则侮水。他这一通编撰,我看纯粹就是侮辱贾琏啊。

“胡君荣一见,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是看到了自己要害死的人,如此美丽动人,将来要遭报应啊;另一方面,他可能是装的很恐怖,故意吓唬贾琏等人,让他们在恐吓之下,丧失理智,这叫恐令智昏。然后贾琏就相信他的鬼话了,“不是胎气,只是迂血凝结.如今只以下迂血通经脉要紧”。

活血化瘀的药方一开,他就跑了。

贾琏蠢货,哪里晓得,孩子就是气血生化凝结之物,一旦活血化瘀,气血无法凝聚,孩子就必然坠堕啦!

不懂医,不足以为父母。

说的就是贾琏,就是二姐。他们根本不配啊!

那我们的父母官们呢?懂不懂医呢?

3

“庚信”,月经的意思。“庚”,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七”个。

古代 “七”为女子象征,“八”为男子象征。依据主要是《黄帝内经》中的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书中还写道:“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什么意思呢?就是一般而言,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时,就开始绝经了,过了这个时期,女子也就没有受孕的可能了。而男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到了八八六十四岁以后,也就会失去生育能力了。这就是“女不过七七,男不过八八”的一般性规律。说“一般”就是也有特殊性,大家要注意。

其实指导《皇帝内经》的思想要更古老,那就是“七损八益”思想。七损八益,依据的是“洛书”,在冬天冬至的时候,阳气刚刚开始生长,为“一”而阴气为“八”,故古代用“八”作为阳气始生的阶段,称这个阶段叫“太阳”;而“七”呢?是秋天,代表收成的季节,阳气减弱,阴气开始滋生,所以叫“太阴”。“太”在古代是刚开始的意思。这些道理,大家可以不懂,但最起码懂得,七代表女子,八代表男子的道理。

“七”,也就是“庚”,也就是“女子”,女子的“信”,最有信用,即最有规律的事儿,就是月经。所以,隐晦的称月经为庚信。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也叫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节。王熙凤的女儿就叫巧姐。所以,我多说几句。

庚信,和“庾信”,就差一点儿。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历四朝”而“奉十帝”,后人对他褒贬不一。文学上他的确是一代文豪;被人骂的最多的是他的气节。

当然,文学上,也不是所有人都服他。唐朝杜甫时期,文坛上的后起之秀中开始流行一种论调,他们认为前人的成就都很一般,开始全盘否定唐朝之前的“六朝文学”。庾信和唐初四杰,都没少被他们调侃。

杜甫就写诗,为庾信辩护,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意思是说: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有了高超雄健的笔力,做文章时文思如潮、挥洒自如。我们现在的人讥笑庾信传下来的文章,以至于庾信都害怕他们了。为唐初四杰辩护,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里的“王杨卢骆”当然就是指“初唐四杰”,杜甫在诗里先表达了这四个人的成就是现在那些轻薄文人赶不上的,所谓“尔曹”,其实就是“你们”的意思 。杜甫的意思很清楚,“当你辈的一切都化为了灰土、死成了渣渣、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声名时,四杰的地位依然像奔腾不息的江河一样永恒稳固,他们万古流芳,而你们会被后人鄙视甚至遗忘!”

杜甫支持庾信,是支持他的文学才华,我们无可厚非。

那么我们这里的作者是否支持庾信呢?

注意这段话“已是三月,庚信不行,又常作呕酸,恐是胎气。”

“胎气”,南京即古代金陵方言,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义气”,“大方”,“慷慨”的意思。

以上翻译为:已经是三月了,庾信也不讲信义,不行动了,不南归了。又常常替北方的主子卖命写赞歌,倒是义气大方慷慨的很啊!

现代的庾信,又不知有多少呢!

这些人啊,真是连女人的月经都不如,没一点信义,提他们都觉得恶心的慌!

抗原核酸轮番做,一天一次,或者一天两次,结合着做,都不能证明自己是阴性,哪有什么可信度呢?究竟要多少次,才能证明呢?如果每一次都不能证明,那做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三次够用了,那为什么还要无休止的做呢?更关键的是,都没出门,何须重复的做呢?

我只能说,他们和庾信一样,义气、大方、慷慨,胎气的很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