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报告
(2010-07-04 18:21: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总结 |
“探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报告
一、研究背景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如何在初中阶段史、地、生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目前我区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课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依据
1.从现代教学论看
2.从初中生的特点看
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的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景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目标。
3.从史、地、生学科特点看
史、地、生学科同为非中考学科,为大胆研究与实践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历史记载的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谓"论从史出"指的就是历史学必须依据史料收集、鉴别和解释才有可能进行。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的学科。生物学科更离不开实验。史、地、生学科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极其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有关探究性学习基本理论,以及初中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都能在动态的探究情境中自主地学习探究。
2、教师在学生的课内、外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以及探究性学习中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
(1)对学生进行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2)如何促成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以及搜集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人际关系中小组合作的研究。
(4)研究如何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把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立足于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感受地理知识的发生过程,发展信息处理能力,探求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以及如何改变教师原有的教育方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方式向积极引导、鼓励合作的“导学”方式转变,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指导其多元化的学习。
四、研究策略与方法
(一)、研究策略
1、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习、借鉴、实践、研究相结合。
2、
3、
(二)采取的方法
1、利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查找相关的研究理论,跟踪最新动态,借鉴了解他人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
2、采用行动研究法。从学校实际出发,针对问题,全体参研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寻求建立符合我校实际情况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3、实验研究法:在七、八年级史、地、生学科开展全面的实验,以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为指导,在研究、探索、反思中提高。
五、研究成果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验证了假说,达到了预定的实验目标,收到了可喜的实验成果。
(一)、实践上的研究成果
1、构建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新型课堂学习氛围,在开放式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尽情地动手、动脑、动口,自由发挥学习个性。能通过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方式变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思维开放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形成了“创设情境——筛选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效果评价”的模式。另一种是,借鉴语文的模块教学形成了“情境模块——任务模块——教育资源模块——探究过程模块——评价模块——总结模块”。
2、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亲身实践、感受、体验,发现真知,增强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题研究实施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困素有了良好的培养环境,训练了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带动了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自觉不自觉的把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到其它学科当中,得到了其它学科教师的认可。学生在办板报、墙报,国旗下讲话,写日记、作文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关注历史、关注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学生开始注重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读书看报中注意收集资料,对教材补充。许多学生的探究实践成果成了教师教学的资料。
3、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中,不断丰富教师的理论储备和实践水平,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实用性,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中,提高整体教师的科研水平。教育观念的更新,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丰富,教与学方法的变革,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老师由B级课升入A级课,***三位老师在区级双优课中获奖,***老师在市级说课中获奖,还为全区教师讲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
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幅提高,撰写的论文频频获奖。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课例、教学设计等多次在市、区获奖。
4、强化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教育网络的合作效能。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而且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1、探究性学习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探究活动离不开情境,创设情境应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最合适的情境,以引导学生从这里开始进行探究活动。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性学习的生活化,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畏惧为亲切。
2、以问题为中心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建立相应的考试评价制度是探究性学习的促进和保障。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并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与探究性学习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评价细则见附表。
六、几点理性思考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有勇于接受挑战的教师。必须具备:
1、新的教育理念。
2、知识更新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不能千篇一律。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主,不能完全排除接受学习。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必要的讲解是不可丢的。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完善评价体系。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
(四)、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课堂。虽然探究性学习还包括各种课外活动。但不能以各种课外活动取代课堂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