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该有教无类
(2016-01-19 11:19:57)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中说孔子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
朱自清先生这段话,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做到了“有教无类”吗?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不是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都能认真做到“有教无类”,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
2011年11月8日,我“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连载1---13”中,把我的这一段所思作一个综述为《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令是国家智慧,能否成功在于切实改革课堂教学》。
布什的教改方案无疑会增加老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和中国同行们殊途同归,同病相怜。但正如他的伊拉克战争不得人心一样,布什的教改方案亦举步维艰,遭到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如同奥巴马在国会表示,因为国会议员们没能更好的完善教育政策,因此他必须实施总统行政令,提出“力争上游”(Race
成功是一个广泛的话题,用事业有成或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显然已经不被现代人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确观点,一个人可能会有很多目标,生活、工作、学习、情感各方面都会有,当他一步步完成自己的一个个目标时,是否就可以说,他是成功的呢?林森浩是广东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上寨村人,从和平镇初中考上潮阳一中(汕头市重点中学),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可是,却因杀害同学被执行死刑,林森浩算是成功了吗?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保证。一段时间以来,在华美企“回归故土”,美国生产效率高于中国,正是美国两党在教育问题上一致努力的结果!两任美国总统都在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调动联邦政府的国家力量,我们再不正视这个问题,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我们就会是失败者,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作为基础教育,首先应该保证公平性,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基础教育,国家发展,一定是共同发展,不能让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孩子落伍掉队。任何一间基础教育学校都应该实践有教无类,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上课,课堂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老实认真地按照新课程改革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只要给予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则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就能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会出现泛滥的厌学情绪,不会因为长期压抑而发生各种问题,就能培养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同舟共济的精神,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延续到社会,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出合格公民,同时为高等教育提供优良生源,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材,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