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州窑黑釉木叶碗(宋代)

(2010-08-07 18:27:05)
标签:

怀古堂

杂谈

http://s15/middle/3e90b187t8d393dd9d67e&690

http://s6/middle/3e90b187t8d393e7dc295&690

 

http://s6/middle/3e90b187t8d3bc053e1c5&690

http://s2/middle/3e90b187t8d3bc3dbf631&690

http://s5/middle/3e90b187t8d3bc7e65ba4&690



http://s13/middle/3e90b187t8d3bcd9f5c7c&690



http://s15/middle/3e90b187t8d393f7bd8ee&690

http://s12/middle/3e90b187t8d393ffb76eb&690

http://s1/middle/3e90b187t8d3940a3d3c0&690

http://s5/middle/3e90b187t8d39412cf044&690

http://s3/middle/3e90b187t8d3941effd62&690

 

 

 碗口径10厘米,底2.6厘米

 

 

“宋代黑釉木叶纹碗”为宋代吉州窑瓷。碗内底有枫叶形纹花,呈黑釉彩色,釉面明亮深沉,含蓄端庄,色彩深沉,有一种诱人的内在美。釉面翻过来似草帽,故又称斗笠碗。据史料记载,宋代饮茶风盛,上至宫廷、下及民间极为盛行。这种木叶纹花碗,由吉州艺人采用黑釉瓷器以一种别出心载的技法制成,为我国陶器发展史上的一大旷世杰作,它为研究宋代茶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物件依据。据专家介绍,“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碗”存世量极少,非常珍贵。据介绍,中国茶叶博物馆及宁夏博物馆现有藏品。

 

碗心饰一木叶纹,茎脉清晰,形态逼真的木叶纹是宋代吉州窑独特的装饰,这种取材于自然,极富天趣的装饰,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在看似简单而又平静的装饰中,往往藏着令人难以相信的神奇.这就是宋代瓷器艺术的最高境界.该碗与日本珍藏中国名瓷吉州窑木叶碗基本相似.宋代木叶碗在日本被视为国宝。

 

关于木叶天目碗的制烧工艺,曾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不解之谜,因为它的制烧工艺历代资料从无记载过,我们现在只能从古人留下的陶瓷残片和实物照片中去寻踪探源,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兴趣所在。试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们有幸来到一千年前的古窑址来探寻,一座依山盘沿而上的龙窑在灰蒙蒙的雾霭中被窑工打开了,在清理出窑作品的过程中,人们惊喜地发现了一只碗内竟神奇的匍贴着一片树叶。在与那堆形形色色的瓷器作品相映下,它是那样的鲜明和与众不同。在确认这片叶子被皴擦和水洗都不能去掉后,人们陷入了沉思。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装窑时一片叶子偶然落在碗坯上的结果使人们对它产生浓厚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后来经过窑工们的不懈努力,木叶碗终于成为吉州窑的独特产品享誉蜚外。这大概就是木叶碗产生的神奇过程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著名陶瓷学者李国祯教授所托,有专家也曾有幸涉猎到了研究木叶碗的“漩涡”中。经过数年的摸索、实践,现已基本掌握了木叶碗的工艺过程。木叶碗其实就是在含铁量高(约在5%至10%之间)的深色釉面碗上附上真实的天然树叶,再经高温氧化气氛下烧造,使树叶所残留的灰质成份在釉面上留下的痕迹而形成。它真实完整的保留了树叶的原貌。由于树叶灰质成分与釉面的完美结合,使之融为一体,用水濯之不去,经久不损,成为像“琥珀”、“燕子石”一样的实物“化石”。木叶碗的制作比较困难,它的不易主要在于需要掌握叶子附着技巧,由于大自然中没有一模一样的天然树叶,所以,因材施宜、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烧成工艺流程就成为作品成败与好坏的关键。通俗的讲,就是必须细心的根据不同叶子的情况(如大小、厚薄、干湿、硬软等)、决定不同的烧法。这就需要一个长期实践与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也是木叶碗不易投入批量生产的原因。

 

当然,也有一种工艺,是建立在剪纸贴花碗的制作工艺基础上的,即:把各种不同的经过处理的树叶,贴在已经上过浅色釉(一般为黄色)的碗、盘或瓶上,再施一层含铁量高的黑釉,然后将树叶揭去,入窑烧造而成,结果釉面就留下了树叶印下的痕迹。这种方法确实也能得到树叶的纹理,但它就如同印刷品一样,是一种复制品,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样品是不相符的,我们一般称其为“假木叶”,因为它与“真”木叶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制作工艺,因此不可混为一谈。鉴别他们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用手摸一下,叶面部分低于釉面的制品既是假木叶。而叶面高于釉面或平于釉面的制品一般是真木叶。当然,真木叶由于是叶子的灰质成份在釉面上的自然附着,所以叶面形态十分自然,叶片与釉面的交界处干净清爽,叶片处釉色略显粗糙无光;而假木叶就相对呆板,图案千篇一律,在它的黑黄两色釉相交处往往呈现出相互侵润的现象,显得不干净。而叶片处釉面与周围的釉面近似,比较光亮,显出玻璃般的效果,这一般也是假木叶。

 

木叶碗又称为木叶天目碗。天目瓷的称呼来源于日本,实际就是中国所称的黑釉系陶瓷器。黑釉瓷器、尤其是黑釉瓷中的碗类制品,在中国的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发展又是与中国的茶文化息息相关的。在宋代,饮茶方式的“点茶法”在朝野上下兴盛一时,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雅士黎民百姓竞相以点茶手法的高低和纯熟来一决高下,形成了宋朝独有的斗茶之风。所谓点茶法,通俗的讲,即是将茶叶碾成粉末,再用沸水点冲开后饮用。而斗茶方式中最重要的一项比赛规则是:在开水注入茶碗后,茶叶末会翻出许多细小的泡沫来,而谁又能在冲茶的过程中将茶叶沫冲出得越多、越白、越细,滞留在碗中的时间越久,谁就是胜利者。为了在斗茶的比赛中决出胜负,人们发现黑瓷的颜色与茶叶沫的白色正好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最易于判处决斗的输赢,所以黑釉瓷器当仁不让的胜任了这一角色,这也是黑釉瓷碗在宋代盛行一世的主要原因。关于天目瓷一说的来源民间有许多种传说,但通过一些资料来看,其主流的说法是  :在中国宋代时期佛教盛行,一些东瀛的日本僧人不惜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浙江天目山一带的寺庙中学习佛法。当他们学成回国的同时也将寺庙中的饮茶方法和部分茶具一同带回了日本,人们当时并不十分了解这些形态各异的深色釉茶具产于中国何处,只知是在天目山得到的,就此统称为“天目瓷”。后来日本又在镰仓时期委派加藤四郎等来华学习烧造黑釉瓷的技艺,并在回国后创烧了有名的“濑户物”,成为日本的“陶祖”,天目瓷也成为了日本陶瓷艺术珍藏的基础,受到日本人民的广泛喜爱。后来日本在吸取中国唐、宋饮茶古风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民族特点,逐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而茶碗的使用又在茶道表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欣赏地位。天目茶碗的使用当时仅限于皇亲贵族,代表着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它在人们的心中就格外的珍重,从而被一代代世袭相传,珍藏至今,日本也成为收藏宋代天目瓷珍品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一段佳话。

 

在中国的陶瓷文化中,吉州窑可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窑口。那些优秀吉州窑器所散发出的亲和和美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关注和研究吉州窑。它的内涵越来越被发掘出来,并引发人们内心的震撼。许多吉州窑作品中充满了禅的智慧与美学特征,实际上这并不是偶然的。吉州窑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注定了吉州窑器物中禅意诗征。因此“禅意吉州”成为目前学者讨论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吉州窑产生在赣南地区。我们知道,唐宋时期的赣南是中国禅宗寺院密集、大师辈出的地区。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吉州窑的产生与发展就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甚至是约束。大禅师们按照禅宗哲学与美学的要求,指导和规定为寺院生产法事所用及僧侣们日用的陶瓷器物。甚至可以说这是吉州窑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原因。地缘、金缘等因缘理不清的纠缠,注定了一些吉州窑器成为禅文化的载体。因此吉州窑器物上反映出的禅文化的美感与内涵是非常合理与自然的事。我们试图通过存世的吉州窑充满禅意的那部分器物的研究与深入考察来恢复、复原当年禅僧们的修行与生活状态,再次给我们现代人们展示出禅生活的无限魅力。禅意吉州窑器主要集中于茶器、香器与花器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器物的整理与研究,让我们现代人可以通过这三种渠道更进一步了解和亲近那时禅寺中禅僧们的“禅意生活”。吉州窑木叶盏是吉州窑产品中最独有的、最富特色的品种,这只碗内外施黑釉,碗底内有窑变木叶纹,木叶的筋络分明,叶柄和主筋呈金黄的暖色调,折卧于带有蓝色调的叶片中,木叶曲卷折叠姿态,充满着禅意。木叶盏的制作也有着较长的时代跨度,但它们都保持着非常稳定的特征。

 

从现在的研究来看,木叶盏有非常大的可能是禅寺僧人们订制的特殊专用品种,木叶盏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也颇近于禅理。

 

据了解,吉州窑的瓷器有个特点:平时看来釉面不是很光滑,但一遇水马上变得色彩闪亮,釉面放光,其效果类似于雨花石。吉州窑的陶瓷中有代 表性的是木叶天目盏,就是黑陶瓷茶盏中嵌了一片树叶,这是吉州窑独创的,誉为天目中的瑰宝。木叶天目盏看上去像翻转的斗笠,黑得油光闪亮。令人称奇的是,盏 内嵌着的树叶,看似突出,一摸却又与盏底一样平。吉州窑所产木叶天目、彩绘、兔毫天目、剪纸贴花等产品,制作技艺居同时代世界领先水平。日本东京国家 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和玳瑁盏,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每年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出来供人参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黑釉加花蝶纹瓶和卷草纹加彩壶,被视作稀世珍品;在印 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馆陈列的在印尼出土的中国古瓷,其中就有吉州窑的黑釉黄斑碗。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且内涵丰富。过去,寺院僧侣有“以茶论道”的清规和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茶宴 (礼)”;文人雅士以茶会友、品茗吟诗,至今还在民间保留着婚丧喜庆、“客来敬茶”的礼仪。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的“茶礼”传到毗邻 的日本,慢慢地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仪式非常规范,并具独特的风韵,举行茶道仪式的厅、堂布置,泡茶方法,使用的茶具均效仿中国的“茶礼”。其中仪式上使用的 黑色茶碗,叫“天目盏”,最早是从西天目山传过去的。



据《西天目山志》记载:宋末元初为西天目佛教活动鼎盛时期,国外高僧陆续入山参禅问法,日本为最。日本僧人视西天目为临济宗发祥之地,1 926年,日高僧元光寂室于西天目参禅回国,仿西天目禅院规制开创永源寺,建立永源寺派,视西天目为祖山。“‘天目盏’又名‘天目木叶盏’,是天 目山各寺院中招待贵宾的茶具。日本镰仓时代(我国南宋时期)来中国的留学僧,从西天目带去天目盏、银杏种子和高峰、中锋、断崖画像及手书……”据说,当时大批日本和 尚来我省余杭径山的香林寺、临安西天目山的禅源寺和天台山的国清寺拜师学佛,在潜心学习佛经的同时,也虚心学习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其中就包括了“茶礼 ”仪式、使用的茶具和银杏的栽培等等。



天目茶盏是一种黑釉烧制的瓷茶器,墨黑的底色上散布着深蓝色的星点,构成美丽的图案,这些星点的四周还有红、蓝、绿等色彩,因在阳光的照 耀下,色彩常会变异,便称“曜变”或“曜度”。这种黑色的天目茶盏是日本茶道仪式中的必备茶具,倍受日本人民的青睐。在日本,凡是黑釉茶碗, 统统被称为“天目茶盏(碗)”。后来又发展到凡是黑色的瓷碗就叫“天目”,“天目”成了一切黑釉器皿的代名词。



黑色“天目茶盏”是从西天目山传到日本去的,已经被考证确认。但“天目茶盏”是否出产于天目山,考古界曾有过争论。更多的古瓷专家认为, 虽然西天目的寺院大量使用“天目茶盏”,并传至日本,但却不是天目山的产品,而是由福建建阳县的建窑所产,主要理由是:天目山一带没有发 现古窑址。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 70年代初,临安市(原为县)文物部门组织文物普查,发现了在天目山南麓的凌口乡一带有古窑址,经考证为宋窑窑址。窑址在凌口乡的谢家村 与绍鲁乡敖干村交界的松毛坞一带,有大小窑址24处。从古窑址发掘到的瓷片中,发现了不少黑釉茶盏(碗)的碎片,这些实物足可证明,南宋时期这里曾烧制过黑釉茶盏,从而 完全可以断定“天目茶盏”出于天目地区。



遗憾的是在国内“天目茶盏”已绝迹,制作工艺失传。而重视文物保护的日本,却有4只“天目茶盏”古品传世至今,被日本博物馆当作国宝珍藏 了起来。1980年12月,《浙江日报》曾发布过一条新华社的消息:“仿宋”曜度天目茶盏在日本研制成功,这种名瓷原产我省天目山,宋代传入日 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