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学前教育质量的“五大因素”
(2012-07-20 08:23: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篇 |
梁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随着国家对于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学前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对于学前教育,我们绝不能满足于低层次的发展普及阶段,还要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在新建幼儿园校的基础上,要强化现有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深化园校内涵,提升园校办学质量,在优质发展、内涵发展上重点用力。纵观当前制约学前教育质量的因素,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思想不明确。理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办学理念是引领学前教育机构发展方向、制约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一些学前教育机构管理者,没有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没能充分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准确把握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幼儿教育产生了错误的定位。诸如将幼儿教育等同于低层次的小学教育,盲目顺应家长的功利之心,过早地进行读写、算术训练,将小学教育提前化,幼儿教育成了小学教育的前期演练,不能让幼儿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反而让幼儿对学习产生了排斥与逆反的心理,给幼儿成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优质的学前教育必须树立鲜明的办学思想,确立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让学前教育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自身特点,在儿童早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社会化发展上努力,以全面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尚没有统一的方案,学前教育课程一般是由园校自主开发,自主设定。诚然,开放的课程设置,可以充分发挥园本教育资源,给教师充分的教学空间。但是,受教学理念、师资水平、学校的传统积淀等因素的制约,学校自主开发的园本课程并不一定是科学的、系统的与有效的,也很容易造成教师盲目教学、随意开课的教学行为。因而,要提高学前教育的总体质量,就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方案,明确规范的课程设置,出台相应的课程标准,对学前教育机构及教师进行必要的引领与指导,使园本课程的开发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与实效性。
三、学前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也是制约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学前教育教师进入门槛较低,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不完善,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教师专业化程度明显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严格学前教育教师资格的认定,定期对现有幼儿教师资格予以复核审查,加大对于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建立专业的培训机制,促使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四、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学前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对于幼儿教育质量的监测不像义务教育监测那样易于操作,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予以直观性考查。因而,幼儿教育质量的监测一般处于零状态。考核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风向标,在没有质量评价体系制约下的学前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因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就应当尽快建立适应学前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以及考核办法,通过阶段内的发展评价对园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成绩予以科学的认定,以此推动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五、学前教育教育科研没有形成合力。教育科研是教育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由于幼儿园校分布较散,体制不一,园校之间的合作与交往不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那样频繁与亲密。教育教学交流机制不够健全,加上园本教研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不力,造成了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处于低水平阶段。要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学前教育教育科研活动的指导,建立园校教学研究合作机制,完善园本教研体系,形成园校联动、教师互动、全面带动的学前教育教育科研氛围,以期提高学前教育的科研水平,推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