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生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2011-02-16 21:22:17)
标签:
拂晓报2.15杂谈 |
分类: 杂谈篇 |
|
|||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称“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批评与表扬对于学生而言同样重要,教师科学合理的批评不仅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及时加以改正,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培养其完整的人格。新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规定》把批评作为教师的重要权力,现实教育中,教师面临的不是能不能批评学生的问题,而是怎么批评学生的问题。事实上,教师在批评学生过程中,只要得法,掌握住分寸,把握住时机,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呢?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 “批评对事不对人”的做法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的方式只能适应于成年人,对于处于发展期的未成年学生来讲,批评不仅要对事,而且也要对人。同样的错误发生在不同的学生身上,采用的批评方式也不能如出一辙,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存在着差异,承受能力存在着差别。教师在批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照顾到学生的性格特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反应,在深入细致的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批评的切入、深浅与语言,从而保证批评的实际效果。 掌握批评的环境氛围 批评教育可以包括两种,一种是个别谈话式批评,这种批评的环境主体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两人,另一种是公众式批评,这种批评的环境主体不仅包括教师与受批评学生,而且包括其他听众。两种批评的环境不同、针对性不同、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区别对待、灵活掌握。个别谈话式批评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彻底而深入,给学生以警醒与启迪,教师的言语可犀利、可延伸;公众式批评,因为第三者的参与,教师在批评过程中则应尽量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一个台阶,将批评的重点放在类似事件的预防与杜绝之上。 把握批评的时机分寸 批评要注意时机分寸,在时机上要恰到好处,一般应采取延时批评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便在接受教师批评时能够心平气和。在分寸的掌握上,教师也应当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防批评过重,造成学生的逆反行为;批评过轻,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斟酌语言的表达方式 “良药未必苦口。”批评也要注意艺术性,要讲究语言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欣然地接受批评,认识错误,而非产生仇恨心理,对教师产生对抗情绪。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批评的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思想的震动,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之中听到尊重、听到关心、听到爱护、听到期待,从而改变错误,改进行为。 批评是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使用这种教育手段之时,教师却需要小心翼翼,掌握批评的技巧、把握批评的时机,注意批评的语言,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